福建婦聯組織以改革擴大覆蓋面強化基層力量
激活“她力量” 發揮“她擔當” 擴大“她影響”
□ 新華社記者 吳劍鋒
□ 中國婦女報·中國女網記者 吳軍華
6月16日,福建省婦聯承辦的第十一屆海峽論壇·海峽婦女論壇期間的兩岸家庭經典誦唱活動引發廣泛關注,兩岸大學生代表、兩岸家庭代表分別以“月光春曉”“夢里鄉音”“一輪圓月”“中華情思”為主題,誦唱了《游子吟》《我和我的祖國》《兩岸人家》等曲目,讓人耳目一新。
家是小小國,國是千萬家。早在今年1月,福建省婦聯就通過在全省各地舉辦《讓愛回家》音樂會,倡議全社會向“最美家庭”學習,用春風化雨的方式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廣大家庭落地生根,潤物無聲地把思想政治引領嵌入服務聯系婦女和家庭全過程。
婦聯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系婦女群眾的橋梁和紐帶,為解決過去受限于群團組織普遍存在的“機關化、行政化”等問題,福建省婦聯近年來不斷增強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用“引領、服務、聯系”的使命探索群團改革虛功實做,有力化解了組織覆蓋面不夠、基層力量薄弱等難題,逐步成長為一支“講政治、敢擔當、近群眾”的匯聚“她力量”的巾幗隊伍。
“她力量”:從“掃地泡茶”到“沖在一線”
位于三明市寧化縣淮土鎮的團結村,三年前試點成功的黨建帶婦建“113”工作機制,凝聚了一支能干事的婦女隊伍。所謂“113”工作機制,即建立一支覆蓋全體婦女的干事隊伍、構建一個網格化工作平臺、落實好政策宣傳員、群眾聯絡員、黨政幫襯員三項工作。如今這項工作機制已由縣委發文在全縣全面推行。
淮土鎮黨委書記邱華東說,依托活躍在群眾中的婦女代表,婦聯能夠定期向群眾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及村“兩委”的工作,同時了解她們的生活需求,為黨委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既擔當黨的“手臂”,也傳遞黨的“聲音”。黨建帶動婦建的同時,各地婦聯以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讓黨的精神潤入人心。
“誰說女子不如男,婦女能頂半邊天……”在三明,婦聯干部和女村干部以朗朗上口的快板展示鄉村的建設成就和自己的履職故事,成為每年婦女節晚會的一道亮麗風景;而在泉州,13支“巾幗宣講隊”結合閩南特色“四句半”、南音等方式,將十九大精神帶入田間地頭。
三明市婦聯主席廖麗青說,村級婦聯力量壯大了,從“單兵作戰”變為“團體作業”,不僅讓婦聯工作更扎實了,而且村“兩委”的工作也更好做了,形成婦聯工作由“火車頭”變“動車頭”的生動局面。廣大婦女更是成為產業發展的主力軍、鄉風文明的帶頭人、鄉村振興的“半邊天”。
“她擔當”:從“可有可無”到“服務中心”
坐在機關傳達,轉發上級要求;服務內容單調,活動千篇一律……過去,婦聯組織常常給群眾留下“可有可無”的印象。“甚至不少人只有在婦女節和兒童節才會注意到我們。”一位基層婦聯干部反映。
針對這一現象,近年來,福建省婦聯堅持引領、服務、聯系有機統一,寓引領于服務、以服務促引領,圍繞黨政所需和時代所盼,發揮擔當和實干精神,有力提升婦聯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能力。
有著多年殘疾的寧化縣淮土鎮團結村村民溫紅英在前年摘掉了“貧困帽”,如今在家門口的小黃瓜廠上班,她一個月能有近2000元的收入。溫紅英說,這歸功于當地婦聯“N+1”結對幫扶模式。結對的3位婦聯干部“承上啟下”,不僅幫她介紹就業機會,還隨時向掛包領導反映其生活情況。寧化縣婦聯主席伍一卿說,在山區農村,隨著男性外出務工,婦女已經成為農村工作的主力軍,為了改變她們閉塞的想法,幫助貧困婦女脫貧增收,當地的婦女代表還帶頭進廠上班,示范帶動貧困婦女就業。
作為國內著名的服裝生產地,泉州石獅以此為優勢,掀起了一股女性電商創業的潮流。“對女性而言,創業顧慮來源于三方面,方向、家庭和資金。”石獅青創城總經理林伊莎說。為此,石獅市婦聯選擇主營服裝電商的青創城作為巾幗創業基地,引導女性就地創業。在當地深厚的產業基礎上,服裝電商僅需較低的財力與精力投入,這解決了女性對于資金不足和無法兼顧家庭的擔憂。
推動婦女創業就業的同時,福建省各級婦聯積極發揮婦女在社會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兩個獨特作用,厚植思想基礎和價值取向。在去年的全國五好家庭表彰大會上,泉州市6個家庭榮獲2018年度全國五好家庭、全國最美家庭稱號。榮譽背后,是當地潛移默化的家風建設。泉州市婦聯主席莊燦霞說,圍繞婦女在樹立良好家風上的獨特作用,泉州市實施“家庭美德”工程,成立“最美家庭”宣講團下基層巡回宣講,并舉辦各類家規家訓作品征集活動。如今,傳統閩南家訓與當代家風相融合,學習“最美”在當地蔚然成風,截至去年,泉州市已涌現各級文明家庭近8000戶。
“她影響”:從“無人可用”到“無處不在”
幾年前,石獅市寶蓋鎮婦聯還是一個只能“掛靠其他組織,在別人開展活動時,支個攤子,發發傳單”的組織。如今依靠自己的“地盤”——“咱厝邊”家庭服務中心,這里每天有形式各樣的活動供周邊家庭選擇。
蛻變源于干事隊伍的壯大。據寶蓋鎮婦聯主席林海燕介紹,2017年,全省各地婦聯廣泛吸納有影響力的婦女人才,鎮里將原有的9名執委擴展為21人,覆蓋了教師、法官、企業家等職業。“她們為婦聯帶來了教育、法律咨詢等領域的資源,鎮婦聯得以開展日常化的親子閱讀、法律咨詢等活動。”林海燕說,去年當地婦聯活動開展數量翻了幾十番。
這是福建省“打開大門建婦聯”的縮影,如今,各行業熱愛婦女工作、群眾威信高的女性被廣泛納入婦聯隊伍成為執委,隊伍干事力量大大增強。石獅女企業家陳碧真說,執委這一身份給了她們更多的成就感和責任感去投入婦女工作。
在讓婦女人才“上浮”的同時,福建省婦聯推動組織“下沉”,以點帶面破解鄉鎮“四缺”問題。在廣大山區,“婦聯組織缺人缺錢”的短板尤為突出。對此,2012年,三明市小陶鎮圍繞“黨建帶婦建”,把6個村級婦聯整合建成全省首個片區婦聯,在片區婦聯主席許光園這只“領頭雁”的帶領下,片區廣大婦女踴躍投身鄉村振興,積極參政議政。
覆蓋薄弱地區之余,福建省經濟“火車頭”——泉州市立足民營企業發達的特點,在新領域、新群體、新組織中推動建立婦聯組織。2017年以來,指導成立了安踏(中國)有限公司婦聯、晉江異地商會婦聯等近百家婦聯組織。安踏公司婦聯主席林明珠說,通過開展活動激發女職工愛崗敬業,姐妹們歸屬感大大提升。
晉江市婦聯主席許清心認為,“晉江經驗”不僅是晉江快速發展的制勝法寶,也是晉江市婦女兒童事業和婦聯工作的行動指南。在非公企業和異地商會建立婦聯,不僅充分吸納各個領域優秀婦女代表,而且把“家”有效覆蓋到婦女群眾中,讓婦聯成為姐妹們找得到、信得過的娘家。
依靠社會團體,許多過去婦聯難以觸及的領域正逐步被覆蓋。在泉州,以“樂善好施”著稱的石獅陽光太太志愿者協會已成為婦聯的得力助手。“我們平均每年要舉辦30多場愛心活動。”該協會會長林麗娜說,這些活動既有為災區捐款的經濟資助,也有給福利院老人過節的精神陪伴。
如今,分布全省各地和各領域的婦聯組織除了經常到婦女群眾家里坐坐、聊聊、看看外,婦女群眾還可通過微信隨時隨地聯系“娘家人”。2017年以來,福建省婦聯推行“一呼百萬”微信工作法,依靠各級婦聯干部和執委、婦女代表等,建立各個層級的微信群,全省4萬個微信群直接聯系基層婦女超百萬,形成上面一根線、下面一張網的工作格局。
“福建省婦聯在‘下基層,訪婦情’的同時,利用互聯網創新服務和傳播手段,將婦聯打造為跨越空間、無處不在的組織。”福建省婦聯主席徐姍娜表示,目前全省已建成“三網三微五號一平臺”的“婦聯網”矩陣,隨著移動互聯網深入發展,通過加強線上線下聯系,婦聯把黨的聲音和對婦女群眾的關愛真正傳遞到廣大婦女群眾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