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婦聯新聞> 媒體關注 > 正文
女性發展需要科技 科技進步更需要女性
m.shockplant.com?2019-04-02 11:06:15? ?來源:中國婦女報    我來說兩句

編者按

近日,美國數學家凱倫·凱斯庫拉·烏倫貝克獲阿貝爾獎,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女科學家獎”揭曉等事件使女性參與科技發展再引熱議。本文作者認為,科技大獎報道中,媒體將焦點轉向性別問題折射出科技領域性別失衡的事實,這源于科技領域長期存在的性別偏見、對性別氣質的刻板化劃分。推進科技領域性別平等,需宣傳女科學家的杰出貢獻,發揮榜樣力量,推動社會性別視角納入科技政策決策主流。

■ 章梅芳

近日,女科學家頻頻獲獎極引起社會關注。主要事件有兩則:一則是美國數學家凱倫·凱斯庫拉·烏倫貝克(Karen Keskulla Uhlenbeck)憑借在幾何偏微分方程、規范理論等方面做出的開創性貢獻獲得了數學界的“諾貝爾獎”——阿貝爾獎;另一則是在一年一度的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女科學家獎”頒獎典禮上,有5位不同領域優秀的女性科學家獲得“杰出女科學家獎”,其中有2位是數學家,另有15名女性科研人員獲得“國際新興人才”稱號。國內外媒體都對這兩件事給予了及時報道,有些媒體還跟蹤采訪了獲獎的女科學家,以了解她們的學術成長道路。女科學家的才華得到媒體的廣泛關注,科技領域的性別問題成為大眾熱議的話題。

科技大獎報道,媒體緣何將焦點對準性別問題?

筆者注意到在關于烏倫貝克獲獎的新聞評論區,有位網友寫到:“如果男女平等,我們就不會覺得這個獎項給了女性具有新聞性了。”這句話說得很在理,因為越是罕見的現象越能吸引公眾的眼球,“新鮮”是新聞事件的價值體現之一。換言之,如果科技領域實現了性別平等,那么無論男性還是女性獲獎,作為重要的科技事件本身雖具有很高的新聞價值,但媒體和公眾的焦點絕不會放在性別問題上。

面對科技領域女性數量少、獲獎少、科學地位低等問題,公眾常常認為這并不是性別不平等問題,而是女性不適合科學,或者女性的科研能力不如男性導致的。也有公眾對此現象習以為常,即使有少數頂尖女性能取得輝煌的成就,科技界依然被認為是男性專屬的領域。

問題在于全球科技領域女性從業人員只占總人數的29%,精英科學家中女性僅占3%~5%。在諾貝爾科學類獎項中女性獲獎者僅占3.3%,其中諾貝爾物理學獎自1901年至今僅有3名女性獲獎者;阿貝爾獎自2003年開始頒發至今,僅有烏倫貝克一名女性獲獎。

女科學家“頻頻獲獎”,讓很多人看到女性的能力并不比男性差,女性同樣可以在科技領域做出重要貢獻。而且,她們作為先鋒與榜樣可以引領和鼓勵更多的年輕女性進入科學領域,這正是歐萊雅-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杰出女科學家獎”的初衷。這樣的獎項作為一種激勵方式,具有非常重要的引導作用。女性科學家越來越多地在各類科學領獎臺上的現身,其正面影響不容小覷。從這個角度看,媒體對杰出女科學家成就的宣傳非常必要,且意義深遠。

少數頂尖女科學家成功難掩科技領域性別失衡

但是,少數頂尖女性科學家的成功并不意味著科技領域已然實現了性別平等,也并不能從根本上改變“科技是男性的事業”這一大眾印象。

我們在生活中常常聽到這樣的說法:女孩語言能力強、記憶力好,適合學習人文社會科學;男孩邏輯思維能力強、動手能力好,更容易在理工科領域有所發展。甚至很多人發現在高中和大學階段學習成績好的越來越多的是女生,卻將原因解釋為做試卷的時候女生比較認真細心,男生雖然聰明但卻粗心馬虎,于是乎“能考試”也成為一種針對女生的貶義修辭。這種關于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區分,實際上觸及科技領域性別問題的核心。

我們很容易發現這一事實:女性因承擔生育子女的責任而在工作和家庭之間關系的平衡上,比男性付出得更多。就國內的情況而言,女生在博士畢業至高級職稱的獲得這一科研生涯的起步和基礎夯實階段,恰恰要付出相當的精力在生兒育女和相關的家庭事務上。相比于同齡的男性,在這一點上她們處于天然的弱勢地位,盡管這不但不是她們的不足,而恰恰是她們最偉大之處,但現實科技領域的政策制度依然沒有跟上,性別盲視普遍存在。少數基于對該事實的考量而做出的具有性別關照的政策或制度安排,往往還被認為是性別不平等的表現,是對男性科研人員的歧視。

然而,更難突破的障礙來自于人們對兩性氣質的上述二元劃分,以及基于此劃分做出的勞動性別分工。女性因為生理原因必須承擔生育的責任,并不是造成科技領域女性占比少或獲獎少等的根本原因,而恰恰是社會對于兩性氣質和勞動分工的差異化界定,使得男性氣質和科學之間建立了某種隱喻上的深層關聯。一方面,女性被貼上“感性”“懦弱”和“情緒化”的標簽,進而被認為不適合高強度、競爭激烈和需要理性、邏輯思維的科技領域。另一方面,女性在生育和家庭照護中更有特長或優勢,因此應該承擔更多的責任,這一點被認為是合理的甚至自然的。這兩方面最終促使大部分的女性科技人員在協調事業和家庭的關系上疲憊不堪。結果是,她們中的大部分人被認為庸碌無為、不求上進,無法很好地區分工作與生活的邊界。

如果要在科技領域有所建樹,女性往往必須采取適當的性別策略,例如表現出理性、邏輯、勇敢、剛毅等常常被劃歸男性的那些氣質特征,以更好地融入科學共同體和獲得認同。有的甚至放棄婚姻和家庭,尋求徹底擺脫世俗觀念的束縛,以實現自我的職業價值。但是,這類女性又往往被冠以“女強人”的標簽,與社會常規期待的女性形象相違背,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被認為是值得仿效的成功典范。

用通俗的話來說,女性既需要在事業上與男性一樣打拼,不能把自己當女人看,又需要在家庭中做好賢妻良母,要認識到自己是女人就必須有女人樣。這一雙重標準和性別邏輯,使得女性在包括科技在內的諸多公共領域舉步維艱。從這個角度來看,科技領域同樣存在隱性的父權制結構,其中的性別偏見不只是表現為歧視、排斥或貶低女性科技人員,而是在更深層次上對所謂“女性氣質”的擯棄。

在科研各階段落實性別創新原則

那么,如何才能逐步推進科技領域的性別平等?對此,我認為不僅需要繼續大力宣傳杰出女科學家的科學貢獻,總結她們成功的經驗和教訓,以幫助有志于科學研究的年輕女性從中獲得榜樣的力量,更需要通過媒體對女科學家多樣化優秀形象的積極宣傳,以逐漸改變社會關于女性和科學的刻板印象,沖破科學與男性氣質之間的無形網聯。

同時,女性的智慧與經驗占據了人類智力資源的一半,她們對科學的貢獻不能也不應該被忽視。我們應從根本上認識到不只是女性需要科技,科技更需要女性。為此,未來我們需要繼續為女性賦權,更積極地構建女性科技人員之間的交流網絡,推動科技政策的社會性別主流化,在科研的各個階段落實性別創新原則。這不只是對女性有益,更對科技的健康發展有益。因此,推進科技領域的性別平等是實現性別平等和科技發展的雙贏之舉。

(作者為北京科技大學科技史與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亚洲色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 五月天婷婷在线播放视频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 | 亚洲综合中文字线观看看 | 午夜免费看日本女人打野战 | 欧美在线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