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經常光顧 有人留言想要桌椅沙發
“愛心墻”運作3個月約300件衣物被領走

昨日下午暴雨,一名路過的清潔工冒雨將愛心墻的櫥窗關上,隨后默默離開。
東南網9月8日訊(南安商報記者 蘇明明 李想 實習生 葉凱茹 通訊員 鄭志剛
文/圖)今年6月,南安首面“愛心墻”在環西小區附近設立,有人在這里收獲了干凈的衣物,有人體會到幫助他人的快樂。
昨日,記者再次走訪“愛心墻”,發現這里并沒有成為人們擔心的“垃圾場”,管理得井然有序。據統計,3個月來,被取走的衣物有300多件,有人還留言稱想要沙發、桌椅……
愛心墻讓四川來的環衛大叔 感受到南安的溫暖
昨日,記者來到環西小區,發現“愛心墻”的櫥窗、玻璃都非常干凈,顯然有人經常打掃。里面的物品以衣物為主,有20多件,盡管樣式并不新穎,但每件都清洗得很干凈。櫥窗里還有一個粉紅色的書包和一雙女童鞋。
此時,大雨驟然而至,一名半小時前經過的環衛工大叔冒雨返回“愛心墻”,輕輕地將打開的玻璃窗戶關上,他怕大雨淋濕了里面的衣物。
大叔姓曾,來自四川,今年已經60多歲,主要負責這一片區的保潔工作。“來南安做環衛工9年了,這樣一面‘愛心墻’讓我感受到這個城市的溫暖。”曾大叔說。
“我領過2件上衣。”曾大叔說,有一次他掃地經過,剛好碰到工作人員在添加衣物,“一個好心的姑娘挑了2件衣服硬塞給我,大小剛好合適”。
曾大叔很開心,這讓孤身一人在異鄉的他感受到陣陣溫暖。
曾大叔的工資并不高,還要寄錢回家,因為手頭拮據,他已經7年沒有回老家過年了。那2件上衣他很喜歡,常常穿著去上班。經過“愛心墻”的時候,他都會主動清理下棚蓋上的落葉,有時候還會擦下玻璃,但再沒領過衣物了,“夠穿就好,還有其他人需要”。
有人一次拿走好幾件 市民擔心其他人領不到
“愛心墻”的正對面是一家銷售農特產品的店鋪,老板娘黃女士一抬頭就能看到。“很多人家里都會有一些‘雞肋’物品,自己已經用不上了,扔掉又可惜。通過‘愛心墻’,有需要的人領走了,不僅物盡其用,還幫到了人。”黃女士說,她的一位朋友就捐出了一床被子,朋友很開心,“也許有人因為這床被子能過一個溫暖的冬天”。
每天觀察“愛心墻”,黃女士也發現一個問題。“有一個瘦瘦高高的男子,五六十歲樣子,經常光顧‘愛心墻’。”因為來得頻繁,黃女士記住了他的樣子,發現這名男子左手有殘疾,一來就拿走好幾件衣物。
“不知道他是不是真的需要,他拿得多了,其他有需要的人可能就沒了。”黃女士有些擔憂。
在“愛心墻”的留言信箱中,記者還找到了一封信,寫信的人自稱姓張,70多歲。信中寫道,他家里什么都沒有,現在需要沙發、衣柜、桌椅,上面還附有老人的具體地址和姓名。
愛心物品以衣物為主 已被領走300多件
這面“愛心墻”,是由溪美街道黨工委、辦事處,溪美社區居委會及南安市義工協會發起設立的。
“設立之前,我們非常擔心‘愛心墻’會變成‘垃圾堆’,這種情況在其他地區是有先例的。”溪美街道宣傳委員蔡倩丹說,為此,他們規定“愛心墻”不接受現場捐贈,只取不捐。
設立之初,許多市民不清楚情況,確實出現直接將物品放到“愛心墻”的情況。有次工作人員甚至在“愛心墻”里發現兩大包物品,重達20多千克。“有些物品的來源不明確,我們擔心會給取用的人帶來安全方面的問題,所以盡管可惜,我們一般會將這些物品當廢品賣掉。”蔡倩丹說。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溪美街道加強了宣傳,效果也慢慢顯現出來,越來越多的人將物品捐到義工協會,檢驗過后再擺放出來。
然而新問題也跟著來了。“衣物太多了,擠滿了辦公室。”南安市義工協會理事葉園春說,幾乎每周義工都會將清洗晾曬過的衣物添置到櫥窗里。根據統計,目前被領走的衣物有300多件。由于捐來的衣物太多,他們只好將其他衣物轉送至義工協會總會,希望送給其他需要的人。
“運營到現在,我們也發現,‘愛心墻’的功能比較局限,主要以衣物為主,其他物品非常少。”蔡倩丹說,他們也曾想過接受其他大型物品的捐贈,然而考慮到“愛心墻”空間小,大型物品管理不便,所以暫時沒有接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