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福建省婦聯共同主辦的首屆海峽兩岸家庭教育高峰論壇上,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內司委副主任委員,中國家庭教育學會會長陳秀榕出席論壇并致辭。全國婦聯副主席、書記處書記,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副會長趙東花出席了論壇。論壇邀請了來自中國家庭教育學會、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福建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和臺灣地區的家庭教育專家,圍繞中華傳統文化傳承與現代家庭教育的主題,分別就兩岸傳統文化與家庭教育的現狀、當前家長關注的家庭教育熱點、家庭文化的傳承與創新發展等方面進行了深入闡述和探討。
陳秀榕在致辭中指出,進入新的歷史時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發展家庭教育的有力措施,家庭教育指導被納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構建家庭教育指導服務體系已成為中國兒童發展綱要的目標任務。中國家庭教育學會是由熱心于家庭教育事業的專家學者和從事家庭教育工作的團體及個人自愿組成的國家級學術性社會組織。學會長期致力于傳播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和方法,通過持之以恒地開展家庭教育理論研究、學術交流、宣傳倡導、指導服務、調查研究,努力推動家長素質和全社會家庭教育整體水平的提高。
她強調指出,積極推動海峽兩岸家庭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促進中華民族家庭教育理論與實踐發展,是歷史的責任,是時代的要求,是學會應有的擔當。當今的家庭教育觀念是幾千年中國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發展歷史的智慧和結晶。只有認真研究中國家庭教育思想文化發展史,才能更好地解釋當今家庭教育實踐中存在的現象與問題,才能準確地把握中國家庭教育發展的特殊規律,才能清晰地預測中國未來家庭教育的發展趨勢,才能有選擇地借鑒國外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的有益經驗。
家風,兒童成長的背景,社會文明的基礎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陸士楨在論壇的發言中談到,家庭主要會影響孩子的價值體系、行為模式和心理素質,所以對孩子的一生有決定性作用。就教育方法來說,家庭教育滲透在日常生活照料里,具有隨意性、零散性的特點,這一特點決定了家庭教育不僅包括家長要有意識地對子女施加的影響,也包括家庭生活氣氛、家庭環境、家長素質等潛在因素的影響。也正因為如此,在家庭生活中,家風既是父母教養和家庭環境的直接表達形式,更是家庭影響孩子的基本元素。事實上,每個家庭必有“風”和“規”,“風”體現著價值,“規”制約著行為,一個人的道德觀念、人格形成與他所處的家庭環境密切相關。
陸士楨表示,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并以此影響生活于其中的孩子是家庭教育基礎性的任務。家庭環境包括物質環境,更重要的是精神環境,精神環境對兒童的影響不僅是潛移默化的,而且是持久的,家風就是家庭的精神環境的主體。
消除影響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
來自臺灣南臺科技大學的博士、學務長王揚智在論壇上介紹了目前臺灣家庭教育發展現況。在談到如何對子女進行良好的家庭教育時,他認為首先要消除影響家庭教育的不利因素,例如:父母視孩子為其附屬品,不容許孩子有自己的思想及意見;父母很少提供孩子獨自處理事情的機會,也不愿讓孩子動腦去想,動手去做;父母不重視孩子的特殊性,而是套用所謂的成功模式來塑造孩子;父母一味以成人的觀點來衡量孩子的思想和行為,并要求孩子達成其所設定的期望,而給孩子太多限制及壓力;父母不易包容孩子在嘗試參與各種事物中犯錯,懲罰嚴苛;父母忽略孩子內心真正的感受,不重視孩子的情緒反應。
王揚智說:“有怎樣的父母就有怎樣的子女”這句話點出了父母角色的重要性,要培育優秀的孩子,需要建立溫馨幸福的家庭,父母應能接納和欣賞孩子的獨特性;要協助孩子與家庭建立良好關系讓他們有歸屬感;要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要教導孩子學會自我管理;要了解與尊重孩子是獨立個體。
家庭文化是家庭教育的土壤
中國下一代教育基金會學前教育工作者聯誼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董歷認為,當前,在家庭教育的討論中,有一種觀點認為,今天中國式的教育正越來越多地培養有知識而無文化的人,此話有些偏頗,但卻折射出現代中國式家庭教育的困境,即在教育的過程中缺少給予孩子相應的文化影響。中國有著豐富傳統家庭文化,在教育孩子誠信方面有:“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民無信不立”;在教育孩子好學方面有“勵志勉學”“詩禮傳家”“識書知禮”“志存高遠”,也有具備批判思想的“玩物喪志”;在物質追求上有“成由勤儉敗由奢”;在教育孩子對待父母的問題上有“善事雙親”“敬養父母”;在教育孩子學會愛人方面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助天下人愛其所愛”;在教育方法上有“慈母敗子”等。在教育理念上有“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等。這些優秀的家庭文化,既造就了“耕讀傳家”的世家、也造就了“富而好禮”的名門。
董歷談到,現在的家庭教育重智力、輕德育,溺愛、包辦、急功近利、拔苗助長的風氣較重,原因在于沒有理解和汲取中華傳統家庭文化的營養。家庭文化缺失下的家庭教育是無本之木,教育出現問題則不足為奇。
虎媽教育是個案,不具有普遍性
福建省家庭教育研究會副會長、福州市家庭教育研究會會長、福建師范大學教授陳伙平就虎媽教育引發的家庭教育討論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思考,他認為,虎媽教育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我們應該基于家庭教育學的視角進行深入的思考。家庭教育應該以寬容為主,以賞識為主,以激勵為主,這是現代家庭教育的基本理念與要求。實踐證明,賞識教育是對孩子品質、能力的一種肯定,會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發孩子的發展潛能。
陳伙平認為,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提出嚴格的要求,當孩子犯錯,產生過失行為時適當的懲罰是必要的。但是,嚴格要求不等于限制,懲罰不等于體罰。虎媽是家庭教育中的個例,不具有普遍性。虎媽的教育有著明顯的不足與硬傷,虎媽在“十不準”的家規中,要求孩子“不準任何一門功課學習成績低于A”,是期望過高;“不準練習鋼琴及小提琴以外的樂器”,是替孩子作選擇,不考慮孩子的興趣特點和發展傾向性。虎媽要求孩子即便是生病或過生日也必須堅持每天練琴,是不近常理;辱罵孩子是“垃圾”,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尊嚴。與虎媽有著相同家庭教育理念的父母還沒有意識到,家長只能陪伴孩子成長,不能強迫和代替孩子成長。
陳伙平表示,雖然虎媽教育的理念有失偏頗,教育的方式方法值得商榷,但在一些具體的做法上,如,虎媽從不當著他人的面批評孩子,指責孩子,不人前教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長自己首先要做到,強調了家長的榜樣引領;強調了父母教育的一致性,從不當著孩子的面暴露父母教育的分歧;注重了對孩子進行勤奮、努力、堅持、自律等中華民族優秀品質的培養等,應引起我們的關注和思考。
(中國家庭教育學會秘書處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