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增英(右二)和潘云苓(左一)接受本報記者(右一)采訪。
最美家語
“待人以誠,處世以德;作業以精,求索以勤;奉獻為本,服務為尚;禮儀為尊,和諧為貴。”
【對話】
★記者:作為名醫家族,您平時是怎么教育子女后輩的?
★施增英:我跟我先生一直以來通過言傳身教,不斷告誡兒女后輩,醫生是一種隨時隨地為人民服務的職業,最重要的是要有奉獻精神。
□ 本報記者 吳軍華 □ 劉偉玲
日前,記者慕名來到了今年春節期間中央電視臺曾報道過的“潘家義診”的潘明繼教授遺孀施增英家庭。
記者一進門,就看到客廳的正中央掛著一幅題字——“融匯中西醫,造福全人類”。這是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原院長盧嘉錫于2000年寫給這家男主人潘明繼教授的。在客廳的另一角,掛著潘明繼教授生前工作時的照片。
女主人施增英熱情地迎著記者在客廳就座,女兒潘云苓等一家子也恰好都在。“孩子們只要一有空就會來看我。”施增英微笑著告訴記者。
作為福州市第一醫院的主任醫師,潘明繼被稱為‘克癌圣斗士’,他最早發現研究抗癌藥物‘三尖杉’,最先提出‘扶正培本’治療癌癥的理論。他所著的《怎樣自我發現癌癥》《癌的扶正培本治療》等均被譯成英文出版,他曾多次出席國際學術會議,應邀赴多個國家和地區講學……
“但他生前總說,他真正的頭銜只有一個,那就是‘醫生’。” 施增英說。
施增英原本是針灸科的主治醫師,而為了家庭和丈夫的事業,她放棄自己的事業,擔起了家庭的“總理”——相夫教子、敬老愛幼,維護家族的團結和諧。她所營造的溫馨的婆媳、妯娌關系,在鄰里廣為流傳。
“當年您放棄自己的事業,不覺得可惜嗎?”面對記者的疑問,施增英莞爾一笑:“我把我的事業融進了我先生的抗癌事業中了。”多年來,她稱職地充當著丈夫的“秘書”。她為丈夫查找資料、抄寫文稿、處理來信、預約就診,甚至丈夫出差所需準備的車票、資料、行裝,都由她一手操辦。
“父親生前常向朋友自豪地介紹自己有個非常和諧的家庭。” 作為潘明繼醫學工作最直接的繼承者,現在是福州市第一醫院中西醫結合腫瘤內科主任醫師的潘云苓插話道,“父親常說,他獲得的榮譽和家庭的支持是分不開的。甚至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父親特別強調‘軍功章’有夫人的一半。”
潘明繼教授已于2012年去世,從醫近50年。在他的影響下,兒子、女兒、侄子、侄女、孫子等,家族三代出了近30名醫務工作者。
“家族中這么多人共同選擇了‘醫生’這一職業,是潘老先生要求兒女后輩都學醫的嗎?”
施增英聽了記者的問題哈哈大笑:“哪里需要要求,他們都是耳濡目染,從小受到熏陶,對醫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她給記者講了一個例子,當年只有5歲的小孫子,由于經常看爺爺(潘明繼)治病,耳濡目染,居然能分辨出全身大體的部位,能辨別幾十種中草藥名并講出簡單功用。
“他到哪里,哪里就是診所。”施增英說,潘明繼生前即便在開會、學習、出差,他的手提包里也總會帶著聽診器。旅途中、飛機上、馬路邊,所到之處都有可能成為診所。在潘明繼的影響下,工作和奉獻成了這個家庭的“家風”。自1958年開始,由潘老先生帶出來的“潘家軍”每年都會回到南安市湖內村為鄉親們免費義診。潘老先生去世后,生前堅持了54年春節回鄉義診的家風由兒女和后輩繼續傳承,今年已是第58個年頭。
“以前父親在看病的時候,經常會用聊家常的方式了解患者的情況,有時候還會畫圖給病人講解,這些看病的習慣也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教給了我。”潘云苓說,從小就看到父親認真對待每一位病人,一點一滴都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她。
在潘云苓的記憶中,經常有病人來家里找父親看病。有時病人一來,父親立馬放下還未吃完的飯就去看病了。那時候我們會叫他吃完再去看,他就說我們不懂事,他說很多病人是從外地趕過來的,早點看完也許就能早點趕回去,省下一個晚上的住宿費。
當晚,施增英一家全家聚在一起吃元宵。潘云苓在飯桌上表示,“父親留給我們最大的精神財富就是‘明英家訓’(各取潘明繼和施增英名字中的一個字):待人以誠,處世以德;作業以精,求索以勤;奉獻為本,服務為尚;禮儀為尊,和諧為貴。作為子女,我們一定會傳承和發揚好‘明英家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