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福建婦聯新聞 > 專題 > 正文
無心插柳柳成蔭
——張書巖一家人做善事做成一個博物館
m.shockplant.com?2014-09-23 15:13:07? ?來源:福建婦聯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2009年8月,張書巖年滿60歲退休,在一家人的支持下回到漈頭村,擔任一名普普通通的志愿者。這一干竟然干出了一番轟轟烈烈的愛心事業,而名揚21個國家地區。

自費為古村美容--堅持不懈

漈頭村原有4000多人,現全村不到千人。許多古民居沒人住成了危房,衛生極差。張書巖決定從村道衛生入手振興古村。他帶頭打掃村道,自費買來300多把掃帚分發給村民。受他感染,村民們養成了清理“門前雪”的習慣。由于村大人少,村道衛生還是不盡如人意。他與家人商量后,決定從每月的退休金中取出800元,聘請兩位村民協助打掃。一位老大爺是“五保戶”,另一位是年僅28歲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的尿毒癥患者。這一義舉堅持四年多來,清潔了村道衛生,解決了這一老一少的生活問題。

光整潔還不夠,還要綠化。張書巖和弟弟張書報購進珍貴的紅豆杉苗進行培育。經5年的努力,培育出一萬多株紅豆杉,他將一部分用于村道綠化,另一部分用于公益事業。2012至2014年三年植樹節,一家人總共贈送給屏南一中等全縣中小學,縣醫院等單位700多株苗齡4年的紅豆杉,價值7萬多元。

擔任義務投遞員--持之以恒

漈頭村距縣城5公里,郵件投遞由臨時工進行不定期服務。為方便群眾,張書巖主動承擔起義務投遞郵件工作。起初,鄉親們見到張書巖背著“綠色郵袋”登門投遞,立即就伸手掏錢,聽到張書巖“免費服務”的回答后,無不拍手叫好。在村民的贊譽聲中,他的妻子周淑德老師和兩個兒媳婦,都先后參與了“綠色郵袋”接力工作,成了他的接班人。

大洋彼岸獻愛心--首相接見

張書巖有四個堂弟定居馬來西亞,1994年2月4日,夫妻倆前往探親。期間,被當地濃厚的重教氛圍所感動,當即為波德申綜合中學和丹那美拉C新村華文小學各捐助馬幣一百元、人民幣一百元。《南洋商報》大篇幅報道了張書巖這位中國游客的愛心事跡。此后,張書巖夫婦每次到馬來西亞探親,必定要為當地獻上一份愛心。1997年2月5日,他為馬來西亞“馬華愛心洗腎中心”捐獻馬幣202零吉,成為唯一為該機構捐款的國外游客,受到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蒂爾的接見。自1994年首次到西馬探親至今,張書巖一共往大馬探親9次,共捐獻給當地善款馬幣1623零吉,人民幣200元。先后9次被馬來西亞《光明日報》、《中國報》、《星州日報》和《南洋商報》等大篇幅圖文報道。


創辦公益博物館--名揚四海

漈頭古村為屏南“四大書鄉”之首,文化底蘊深厚,文物古跡遠近聞名。但村里文物古跡受到嚴重破壞。為保護、搶救村里的古(文)物,張書巖開始搜集被人遺棄的農耕工具,請師傅修復后,設一個“耕讀文化小展室”進行展示,意在喚醒村民的保護意識,同時想在文化層面為屏南旅游業添磚加瓦。他通過借、租、贈、買、寄等方式搜集古(文)物。這些工作都需要大筆的經費投入,他的工資不夠花,妻子二話不說,把工資卡交給了他,還不夠,兩個兒子的夫婦倆也傾其所有鼎力相助。舉辦公益博物館是項無底洞的工作,經費還是不夠,他就把縣城的房子抵押貸款……在全家人的共同齊心協力下,博物館終于維持至今。

如今,已經在十二座清代古民居內設歷史文物博覽館和清風正氣史鑒館等10個展館,展區面積3000多平方米,館藏歷代古(文)物一萬余件。已初步打造出“十展館,三基地,三長廊”的展覽規模,被中外游客、專家學者譽為“民間故宮”。

五年來,一共有21個國家及港澳臺地區游客免費參觀了屏南耕讀文化博物館,總接待游客量近20萬多人(次)。為保護搶救古(文)物,弘揚華夏耕讀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紀檢監察報》、加拿大《星星生活周刊》、《日本新華僑報》、《香港晨報》、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美國ICN電視臺、臺灣電視臺、人民網、新華網、日本新華僑報網、澳門日報網等70多家國內外報刊雜志、電視臺和網絡媒體進行了專題報道。

相關新聞
相關評論>> 
玖玖资源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久拍国产在线观看,美利坚合众国久久一区,免费中文字幕午夜福利片
亚欧V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 色色激情国产精品 | 日本免费人成视频播放 | 加勒比色老久久综合网高清 | 亚洲免费视频免在线观看 | 亚洲日韩乱码人人爽人人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