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泉州投入巨資將閑置的老廠房改造成富有現代氣息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源和1916。圖為產業園一景。 妥善保護、傳承光大 傳統文化遺產極為豐富 作為閩南文化主要發祥地,泉州先民在1000多年發展史中,創造并留下豐富多彩的文化樣式、文化成果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通過大批先民東渡臺灣和移民東南亞,獲得廣泛的傳播。泉州十分重視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弘揚,使之成為聯結海內外鄉親的精神紐帶。比如被譽為“御前清曲”的南音,在上世紀80年代幾乎成了瀕危樂種,經過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持續努力,創辦各種南音傳習所、培訓班,學習的人日益增多,如今全市擁有南音社團1000多個,泉州牽頭舉辦十幾屆國際南音大賽,涌現一批又一批南音研究與演唱人才。經過不懈爭取,南音成功入列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政府對傳統文化保護的努力,得到民間的大力支持。今年元宵節期間,泉州啟動古城文化復興計劃,信義集團董事局主席李賢義、香繽集團董事局主席許明金各出資1000萬元,捐贈給剛成立的南音南戲發展基金。許明金表示,南音南戲所傳遞的鄉情鄉音,是泉州古城最溫馨最具本土情韻的文化形態,總能勾起海外僑胞對泉州的美好記憶,是海外閩南人的精神紐帶,每當聽到南音,就不禁想起祖國和故鄉。 得到良好保護的非遺文化,不僅是南音南戲,至今仍流傳在泉州大地的南拳、南建筑、閩南方言等“五南文化”,都因為妥善的保護、傳承而弘揚光大。發源于永春五里街大羽村的白鶴拳,在海外聞名遐邇,永春縣為保護和傳承白鶴拳武術文化,不僅興建白鶴拳史館及演練廳,還扶持民間創辦一批傳承白鶴拳的武術館,大羽村憑借白鶴拳文化發展成為鄉村旅游名村。南安官橋的蔡氏古民居,是典型的閩南古建筑,數百個房間得到完整的保護,入選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晉江在舊城改造中,將位于城區中心的五店市街區完整保留下來,建成集閩南古民居、宗祠、寺廟、戲臺、古街等文化樣式于一體的閩南文化大觀園,讓“老年人回憶小時候的生活情景,年輕人記住家鄉的鄉愁,海外僑胞找到精神深處的根”。 由于得力有效的保護與傳承,泉州成為國內擁有文化遺產最豐富的城市之一,以至國內文化界流傳著“地下看西安、地上看泉州”的說法。目前,泉州有各級非遺名錄565個,其中世界級4個、國家級31個、省級76個。國家級非遺名錄數量居全國第三位,擁有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類別全國最齊全,數量最多——南音、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兩個項目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國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列入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泉州木偶戲領銜的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冊,是我國首個入選該名冊的項目。泉州還有各級文保單位791處,其中國家級31處、省級85處,位居全國地級市前列。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鮮明,保留了唐代以來大量文化信息,形成南音、南戲、南建筑、南拳、南派工藝獨具特色的“五南”文化,享有“戲曲之鄉”、“木偶之城”、“南音之都”等美譽,南音、提線木偶戲、梨園戲、高甲戲、打城戲都是全國獨特劇種。 |
- 2014-05-22泉州“海絲”申遺考察點調整為18個 將進行專項保護
- 2014-05-21宗教石刻見證泉州“海上絲路”歷史
- 2014-05-21泉州灣跨海大橋主橋次邊順利合龍 預計明年上半年通車
- 2014-05-21泉州交通與公安兩部門聯手開展打擊“黑車”非法營運專項整治
- 2014-05-21宗教石刻見證泉州“海上絲路”歷史
- 2014-05-21搶劫百萬金飾逃亡泉州 派出所長鍛煉途中徒手逮逃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