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讓看病就醫 不再難不再煩
來源:東南網 2013-01-08 編輯:唐麗萍
基層惡性循環,病人都往福州涌 “我們原設計年門診量為30萬人,但去年的門診總量突破170萬,分娩總數超過1.5萬,兩者均遠超醫院現有的服務能力。”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婦幼保健院院長施作霖說。170萬與1.5萬,用爆棚形容一點兒不為過。 施作霖認為,基層醫院,特別是縣級婦幼保健機構的萎縮,是造成大醫院越來越擁擠的主因。“產科,面對兩條生命,風險大,大家都不愿意做。”他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交通路網的完善,到省城看病變得很容易,讓婦幼這樣的省級醫院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省婦幼目前40%的產婦來自福州以外的地區。” 福州某醫院兒科主任醫師也感言,兒童發病突然,變癥快,而且患兒用藥劑量小,很多檢查又不能做,兒科病床經濟效益差,許多醫院對兒科“興趣不大”。 “無論是產科還是兒科,市里醫院招不到人就去縣里抓,縣里沒人就去鎮上抓,市里培養的又被大城市高薪挖走,惡性循環,基層人才越來越緊缺。”我省知名產科專家、省婦幼保健院主任醫師劉青閩表示,目前基層醫院存在諸多問題,導致稍微復雜的病例都往上級醫院推,遂形成病患紛紛涌向福州的現狀。 破解看病難 1.加大投入完善資源布局 針對基層不足,施作霖建議,各級政府應加大財政投入,同時應該“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辦大事,把錢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他建議,省里應盡快啟動建設省級兒童醫院,各設區市、縣也要集中財力盡快建設完成兒科、產科布局。“省婦幼外租場所做行政辦公,將原場地騰出改造成醫療用房,情況有所改善,但仍然非常緊張。”他表示,希望各級政府部門支持省婦幼醫療保健綜合大樓加快建設,盡早投用,緩解資源緊張難題。 2.改革報銷推廣日間手術 與大醫院人滿為患形成鮮明對比,小醫院則是門可羅雀,離“大病不出縣、小病不出社區”的目標還遠。 我省醫療管理專家張子平認為,基層績效考核體系不完善、醫保制度不足、社區藥品不齊全等是造成基層醫院特別是社區衛生中心“冷清”的主因。他建議,改革現有醫保報銷模式,另選擇一些微創手術推廣“日間手術”。病人在門診術前檢查,納入醫保報銷,檢查后入院手術,觀察一天,次日出院,回社區拆線、康復,這樣可加速醫院病床的周轉。此外,“還要提升基層醫生積極性,留住人才,也就留住了病人。” 3.抓緊彌補社區醫院短板 福建醫科大學社區衛生與全科醫學系主任鄭振佺教授持同樣觀點。他說,大醫院的建設,可以“救火式”解決問題,但最根本的仍是要通過政策傾斜,彌補社區醫院短板,“否則建再多的大醫院,也解決不了看病難。” 他說,理想的醫療模式,應該是社區解決百姓常見病、多發病,解決不了再到上一級醫院就診。“大醫院擴建、擴招,大醫院和社區醫院間出現了‘搶’和‘推’的惡性循環。”他說,任何一類醫療機構,都無法單獨解決所有人看病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