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是大學生就業難,另一面是企業招工難,面對這一被談論已久的矛盾,參加博鰲亞洲論壇的國內外知名大學校長和企業領袖認為,目前不是缺少就業崗位,而是缺少能夠勝任這些崗位的畢業生。
“我國今后5年大約需要7.5萬名能夠在國際市場中施展拳腳的管理人才,而達到要求的大概只有5000名。未來3年大中型跨國公司在中國需要人才70萬到80萬,如果算上所有外資企業和優秀的中國企業,將需要200萬到300萬名,但能被跨國公司看上的人才不到30萬名。”面對如此巨大的供需矛盾,北京師范大學校務委員會主席劉川生認為,這組數據對我國的大學教育提出了一個難題:怎樣根據不斷變化的需求培養出創新人才?
劉川生說,現在很多人在熱議大學生就業難,因為“十二五”期間每年都會有700萬左右的大學畢業生,“我覺得,好的大學培養的學生就業不難;一般大學培養的好學生,就業也不難;一些大學的學科符合社會發展,符合最近信息網絡和現代企業的發展,這些學科的學生就業不難;還有一些有國際化視野的學生就業也不難。那么到底是不是由于我們培養的人出了一些問題導致就業難呢?”
“社會認為大學的作用是讓學生變成一個產品,然后把這個產品交給企業。但是我認為學校跟企業其實不是這樣的,學生不是產品。”香港科技大學校長陳繁昌認為,學生是需要終身學習的,大學的作用就是使他們具有一定的能力,然后再交給企業,在企業中繼續學習,所以就業就是在企業繼續受教育和學習的過程。
美中合作發展委員會執行主席李建生提出,目前一些大學生寧可在大城市做漂族和蟻族,也不愿意去小城市,這就涉及觀念問題:到底什么是成功?過去我們注重知識,現在更注重能力。比如,美國大學生創業率達到20%,而中國大學生畢業后的創業率不到1%,這就是差距。“所以我們需要創新型人才、復合型人才和專才的教育”。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我們不僅要重視孔夫子,也要重視魯班。
陳繁昌認為,高等教育應該培養學生隨時準備好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不是具體的一項技能,“我們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生存,而是為了生活”。(東南網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