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菜價持續“高燒”不退,老百姓“菜籃子”付出增多,份量變輕。事關民生,引起各級政府關注,福州市出臺“限價令”,打起“菜價保衛戰”。政策一出臺,菜價應聲而落,百姓拍手叫好。政府這只“有形的手”干預市場,立竿見影,引起輿論圍觀。
同樣是政府“有形的手”,在新疆烏魯木齊市政府卻采用了另一種行政干預:政府批準從今年9月份起,新開23家、到年底將達30家直銷“平價菜店”進駐居民社區。(11月16日天山網)
烏魯木齊市政府平抑高菜價,沒有采用具有計劃經濟色彩的行政干預,而是通過減少市場運行環節,菜農直接與消費者見面,減少了中間盤剝,既不賤菜傷農,又讓最終消費者吃到平價菜、放心菜。實現了菜農、銷售商、居民“三得利”。
客觀事實表明,菜價居高不下,雖然受到“通脹”“成本”等因素的影響,但不能排除中間商盤剝和不法商人趁勢炒作人為抬高菜價。政府有形的手,除了采用行政權力調節市場運作方式,應該拿起法律武器打擊奸商。同時,加大“菜籃子工程”的投入,引導菜農多生產適售對路的蔬菜保障市場供應。
同樣為群眾叫好的政府“限價令”,保住了市民消費這一頭,菜價打壓極有可能傷害了菜農生產積極性。賤菜傷農,源頭受挫,天長日久,菜源枯遏,限價令勢必無力支撐。
因此,政府在物價調控中“有形的手”,不僅受依法行政的約束,還受到市場經濟規律的限制。對限價令只有群眾叫好不是真的好,經時間和市場檢驗好才是真的好。(孫金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