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一名出生不到一周的嬰兒在廣州某兒童醫療中心接受治療和檢查。結果3天時間花費了近6000元的醫藥費,其中檢查189項,包括艾滋病、梅毒、類風濕、糖尿病等項目,嬰兒家長質疑醫院做不必要的檢查以收取費用。但這種情況并非個例,另有3名患兒也被做了所謂套餐檢查,花費5千至1萬。
據說醫院的套餐檢查是根據“臨床路徑”制定出來的,就是針對某一疾病建立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目的在于規范醫療行為,降低成本、提高質量。而上述接受廣州某兒童醫療中心治療的3名患兒,都恰巧無一例外地繞上了這條路徑。按照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的說法,“臨床路徑”既能降低單病種平均住院日和醫療費用,又能達到預期治療效果的診療標準,但要避免變相成為醫院“亂檢查多收費”的借口。解讀廖副廳長的說法,是否可以這樣理解:“臨床路徑”是把雙刃劍,用得恰當可以是積極的作用,用得不當可以產生消極的作用,關鍵是如何把握和運用。如此看來,要發揮積極作用還是消極作用,就取決于醫生醫德的高低。如果醫生想從病人身上多賺錢,那么“臨床路徑”就是一條貌似合理卻不合情的路徑。
對照這樣的標準來衡量新生兒189項檢查項目,以及艾滋病、梅毒、類風濕、糖尿病等匪夷所思的檢查內容,就能大抵得出廣州某兒童醫療中心應該是打了“臨床路徑”的擦邊球。其實,在如何賺取新生兒的鈔票這個問題上,醫院向來是動足了腦筋,頗費了心思,方法上不一而足。
許多人都認為,在醫院的所有病房中,產婦病房區總是能夠比其他病區多些朗朗的笑聲,這話不無道理。因為一個新生命的到來,給年輕的父母和年長的祖字輩們帶來的,是自己的生命得以延續的喜慶和快樂,沉浸在為人父為人母的幸福中,而其他病人卻要經歷或大或小的病痛折磨,甚至還有無以言狀的心理煎熬,一般難得有笑聲,也難以營造出高興的氛圍。正是這個原因,醫院想從新生兒這個特殊的群體中賺一把,往往讓視新生兒為寶貝的父母們不好意思拒絕,會多些心甘情愿挨宰的人。即使有想法,也“打落門牙肚里咽”,忍氣吞聲逆來順受,助長了醫院的投機心理,使這股風越刮越烈。新生兒的所謂套餐檢查,毫無疑問就是這樣的產物。
事實上新生兒成為醫院賺錢的寶貝,其實早已成為公開的秘密。近年來剖腹產成為各大醫院婦女生產的主要方式,即是這種賺錢方式的一種赤裸裸的表現形式。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調查報告稱,中國在2007年10月至2008年5月間的剖腹產率高達46%,高于世界衛生組織標準的3倍,為世界第一,而世界衛生組織對剖腹產率設置的警戒線是15%。國內某些醫院剖腹產率則已上升至90%以上。盡管一些年青的產婦出于各種原因,自愿選擇剖腹產的很多,但不可否認這與一些醫院惟利是圖,不恰當地宣傳和引導,其效用被無限放大有關。而其中的原因很簡單,無非是經濟利益成為醫院考慮的首要目標,而把產婦和新生兒的利益置于一邊。河南省某鄉醫院婦產科郭醫生一語道破玄機,“如果全是順產的話,我們就要喝西北風了。”
醫院見錢眼開,犧牲的必然是病人的利益,以致“生不起”成為中國社會當下的一個問題。不管什么好政策,一經“歪嘴和尚”的嘴就會念歪,變得面目全非,即使像“臨床路徑”這樣原本不錯政策的也不能幸免,為醫院創造了巨大的利潤空間。新生兒成醫院創收寶貝,需要引人關注。(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