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在海口市舉辦的全國實時價格應急監測調查業務培訓班上,價格司副司長周望軍在會上講話時表示,嚴禁物價局工作人員不經現場調查,坐在辦公室編造物價數據。
按照我們社會的習慣和常理來推測,官員既然說到要嚴禁某種行為,說明這種情況事實上已經比較嚴峻了,而且不是一時一地的行為了。也就是說,物價局工作人員“閉門造數”編造物價數據,實際上是一種普遍的而且為時已久的現象,以致不得不大聲疾呼“嚴禁”。
統計數據的失真,已經是一個索然無味的老話題,盡管公眾和輿論都對此深惡痛絕,但依然有人樂此不疲,而且還不在少數,原因蓋出于“官出數據,數據出官”的怪誕邏輯,以及法不責眾的現實尷尬。盡管領導在各種會議上反復強調,也有文件傳達指示,但情況依然故我,并沒多少改觀。因此,物價局不經現場調查而編造物價數據,無非就是遵循了社會普遍的“潛規則”,以便與這種社會的普遍現象相吻合,并沒讓人感覺有著特別的不可思議。當然,由于統計數據的準確與否,直接關系到領導決策的正確與否,也關系到是否科學發展的大問題,國家監察部和統計局等單位正組織開展全國統計執法大檢查,因為檢查執法尚在進行,會否與以往“雷聲大,雨點小”的結果一樣而草草收場,目前還不能給出結論。
物價局“閉門造數”,固然應該說是工作人員的工作作風不深入、不踏實,是一種脫離實際的官僚作風。但物價局為什么要坐在辦公室造數,而不愿深入現場調查,是否就是物價局的問題還真不好說。這在很大程度上,可能還受官員需要什么樣的數據而左右。如果官員需要的是準確、真實和及時的統計數據,物價局工作人員不到現場調查可能還真不行,否則數據失真的責任可就大了。但如果官員只要符合胃口的數據,而并不需要真實的數據,那么物價局就算到現場調查也是白搭,不僅工作效率不高,還可能被視為不會做事。物價局存在“閉門造數”的現象,是否與這種現實有關,不敢妄自猜測。但以“入鄉隨俗”的習慣和常識而論,這樣的猜測當不是毫無根據的臆測,有著客觀的社會基礎。
國家發展改革委價格司的官員能夠公開指出問題并提出批評,應該是自揭傷疤的勇敢之舉,有著“知恥近乎勇”的可貴之處,也傳遞出某種積極的信號,可能會給物價統計的“返樸歸真”創造條件。但如果僅僅停留在批評,而沒有下決心查處的力度,那么這種批評還難說不是嘩眾取寵的作秀,于事無益。統計數據關乎官員的前程,但更關乎民生大事,尤其像物價數據更與民生直接相關,實在弄虛作假不得。(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