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東南沿海面積最大紅樹林 修復海洋生態環境 站在中國第一座跨海石橋——泉州洛陽古橋上,可以看見在洛陽江河口海域有一眼望不到頭的紅樹林,這是目前我國東南沿海人工種植面積最大的紅樹林,一共有7500多畝,成為泉州城市中心的一道靚麗風景,發揮著巨大的景觀功能和生態功能。 互花米草是泉州灣濱海濕地最嚴重的入侵物種,對近海養殖和海洋生物多樣性造成嚴重的危害。2007年以來,海洋部門共投入800多萬元,除了洛陽江河口種植7500多畝的紅樹林,還在泉州灣濱海濕地治理互花米草3352畝,種植紅樹林2252畝。此外,泉港區海洋與漁業局還在泉港區界山海域治理互花米草和種植紅樹林各400畝。 “沒想到在海邊還種了這么一大片,改善了我們周邊的生活環境。”家住洛陽江附近的市民何先生說,作為“海上森林”的紅樹林不僅保護了海洋生態,也成為了當地一道風景線,市民周末可以走進紅樹林,放松心情。 同時,泉州市實施了海灣沙灘修復工程。青山灣和西沙灣沙灘修復工程總投資1889萬元,主要建設內容為在青山灣中部建設一條長280米的攔沙堤,在青山灣東側岸灘拋填沙20.2萬立方米;在西沙灣東側建設一條長60米的攔沙堤,在西沙灣岸灘拋填沙18.4萬立方米;兩個海灣的灘肩高程均為理零4.60米。 洪國聯告訴記者,修復工程于去年11月開工,已于今年6月底完工。通過實施修復工程,兩個海灣的沙灘體量大幅增加,景觀將大大提升,可滿足舉辦沙灘排球賽、大型沙雕節等各種沙灘文化體育活動,有力帶動泉州市濱海旅游產業和海洋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在海島生態環境整治修復工程方面。泉港區惠嶼海島整治修復及保護項目總投資1097萬元,主要建設內容包括惠嶼海島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綜合利用、植被生態修復與綠化等。項目于2013年4月開工,11月完工。 此外,開展海洋工程生態損害補償試點工作。2012年以來,我市共督促15個海洋工程項目落實海洋生態損害補償環保措施,15個項目業主共投入203.36萬元,放流對蝦苗種3820萬尾和各種魚苗500多萬尾。 海洋環保納入沿海縣(市、區)長環保考核 2012年4月,泉州市政府在沿海設區市中率先向沿海縣級政府下達了“十二五”海洋環保責任目標,同時每年向沿海縣級政府下達年度海洋環保責任目標并開展考核工作,獲全省設區市推廣。 去年,泉州市政府印發《2013年縣(市、區)長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辦法》,在全省設區市中首次將沿海縣(市、區)、管委會海洋環保責任目標考核成績計入沿海縣(市、區)長、管委會主任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成績。 據洪科長介紹,在考核辦法中,沿海縣(市、區)長、管委會主任2013年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成績總分150分,其中海洋環保責任目標考核成績30分,由市海洋與漁業局具體負責組織考核。 縣(市、區)長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是針對縣級政府一把手環保責任進行的專項考核,考核結果既是縣級政府績效評估的重要指標,也是縣級政府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具有一票否決的效力。 泉州市將沿海縣(市、區)、管委會海洋環保責任目標考核成績計入沿海縣(市、區)長、管委會主任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成績,必將大大提升縣級政府海洋環保責任目標考核地位和執行力,促進沿海縣級政府更加重視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成為深化我市海陸一體化海洋環保聯動工作機制的重要舉措。 部門協作 打破“海洋不上岸 環保不下海” 近年來,泉州海洋與漁業局先后與泉州市環保局簽定了《關于建立海陸一體化海洋環境保護工作機制協議書》,與廈門市、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分別簽定了《關于建立海洋環境保護聯動工作機制協議書》,從規劃銜接、污染治理、海洋環境監測評價、數據共享、聯合執法等方面建立跨區域、跨部門的海洋環保聯動工作機制。 “把管理權利當成一種責任,通過部門間協作,打破了以往‘海洋不上岸 環保不下海’的局面。”洪國聯說。 據介紹,每年泉州海洋與漁業局與市環保局聯合召開海陸一體化海洋環境保護工作聯席會議,與市環保局、泉州海事局和廈門市、莆田市海洋與漁業局開展聯合執法,提升海洋環境保護工作合力。 |
相關閱讀:
- [ 08-11]北京驚現首列"海洋列車",海之言刮起"海掃酷熱"旋風
- [ 08-04]上半年福建省海洋生產總值達2775億元
- [ 08-01]福建省海洋經濟專題匯報會舉行
- [ 07-31]福建海洋環境“體檢報告”出爐 近岸局部海域水體污染仍在
- [ 07-13]福州版“香港海洋公園”主體封頂 明年元旦投用
- [ 06-18]省海洋與漁業廳促進對接項目總投資額202.5億元
- [ 06-18]福建核定海洋漁業職務船員培訓收費
- [ 06-16]省海洋與漁業廳首例海洋環境污染損害追償案獲賠670萬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