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是一二是二”的科學議題成了社會事件,就不可避免地引來各種解讀。所以,屠呦呦獲諾獎后的“躁動”,沒什么大不了。】
屠呦呦獲諾獎的輿情熱度,仍高燒不退。就在昨日,屠呦呦通過央視正式發表獲獎感言稱,青蒿素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體攻關的成績,青蒿素獲獎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這也標志著中醫研究科學得到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關注,是個入口。
中國本土科學家首獲諾獎,無疑令國人振奮。土生土長、中醫學、“中國制造”等,也觸動了人們內嵌于族群認同的“與有榮焉”的自豪感。這種零的突破,也紓解了不少人的“科學類諾獎焦慮”。正因如此,歡呼、慶賀、受鼓舞,也成了公眾共有的表情。但在此基調上,有些爭論也隨之而來:因屠呦呦研究的是青蒿素,再加上附著其身上的某些身份符號,很多借題發揮式解讀與討論也以“搭車姿態”,成為了衍生議題。
比如,擾攘已久的中西醫之辯就由此升溫:有很多人認為,屠呦呦獲諾獎證明了中醫學的價值,也有人覺得,青蒿素成功與中醫學無關。又如,舉國體制下的協作創新與個人創造性研究兩種模式孰優孰劣,也引起熱議:有些人溯及屠呦呦最早研究青蒿素的時代背景,認為這凸顯了科研舉國體制的優勢,但有些人則覺得,它更多地源于個體“190次失敗”后的執念。再如,屠呦呦無院士稱號、無留洋經歷卻創造出世界領先的科研成就,是否具有代表性,對現有科研評價體系有何啟示等,也引發爭論。
這些觀點激蕩、價值碰撞,營造了屠呦呦獲諾獎后眾聲喧嘩的輿論場景。對于諸如此類的爭論,在網上,有些人頗為憂心,認為糾纏于中醫學現代化、科研體制等問題爭執,是借機消費或者是無意義爭論,是社會浮躁心態的表現。在他們看來,對屠呦呦獲獎的爭論當回歸科學本身,而科學不該受困于這類瑣碎論題。
但應看到,當“一是一二是二”的科學議題成了社會事件,就不可避免地引來各種解讀。實質上,借著屠呦呦獲獎實現訴求“移情”,也是價值多元社會的現代輿情常態。在社會觀點表達平臺敞開的背景下,任何事情都可能沿著“見仁見智”的方向被闡釋。在發掘屠呦呦獲獎的意義時,多重視角與多元觀點必然會貫穿于輿論聚焦始終。
而這些看似浮躁的爭論,也并非無價值:共識常常需要借助爭論達成,像眼下,很多人都接受了青蒿素的發現是中醫學走向現代化的結果,也證明了中醫學也可以采用現代化技術,遵循科學原則;屠呦呦獲諾獎,背后是一群人的努力,其成果也離不開科學界的協力攻關,正如屠呦呦所說,它是中國科學家集體的榮譽。這些爭論,還能將社會思考導向對科研創新、科研人才挖潛等問題的關注,某種程度上,它也能在社會化注解中將更多人的興趣帶到科學領域。
屠呦呦獲諾獎,在中國科學史上是個重要節點,其轟動效應已溢出了科學界,引發爭論是必然,也非壞事。它背后的眾聲喧嘩,源于人們情緒的開釋,也會終于科學認知層面的觀念磨合,而這也是其意義的延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