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網售食品安全監管
2025-04-07 09:23:15?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不久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聯合印發《關于進一步強化食品安全全鏈條監管的意見》,明確要求強化直播帶貨、私域電商、社區團購等網絡食品銷售新業態監管。隨著互聯網經濟的蓬勃發展和消費模式的轉型升級,網絡銷售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消費者重點關心的領域,加強新業態監管不僅是保障公眾健康的迫切需求,更是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措施。近年來,我國在網絡食品銷售新業態領域的有力監管,使食品安全評價性抽檢合格率逐年增高。農業農村部、市場監管總局、網信辦等部門初步建立了信息共享與聯合執法機制,有效將監管觸角延伸至網絡終端。 盡管在推動加強網絡食品銷售新業態監管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我國對于此類銷售新業態的監管規制建設仍存在一些問題。 例如,跨部門協同機制存在嚴重制度性缺陷,其根源在于監管職責邊界模糊(如網信部門側重平臺資質、市場監管聚焦食品安全),且數據共享缺乏法律強制,導致監管真空。新興業態規則嚴重滯后于技術迭代,私域電商、跨境代購等模式因主體身份難以認定、交易數據隱蔽性強,致使現有法規無法覆蓋其全流程。需著力完善相關監管體系,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構建跨部門協同監管機制,完善全鏈條責任體系。通過制度重構劃清“責任田”,明確權責清單,構建“制度重構+技術賦能”雙輪驅動的協同監管體系。建立由市場監管、網信、公安等多部門組成的常態化聯席會議制度,明確各環節監管職責邊界,推動監管數據共享與執法聯動。形成數據實時互通、風險聯合研判、處置協同聯動的立體化監管網絡,對涉及多環節的事件實行首接部門牽頭、責任部門響應的協同機制。針對直播帶貨、社區團購等新業態,制定專項監管規則,細化平臺資質審核、主播合規要求、商品溯源標準等內容,形成“源頭治理—過程管控—末端處置”的全鏈條監管閉環。創建網絡市場監管示范區經驗,探索“線上監測+線下核查”一體化模式,對重點平臺和頭部主播實施分級分類監管。 強化數字賦能與智慧監管,提升風險預警能力。運用區塊鏈溯源、AI監測等技術構建智能預警系統,實現風險動態識別與精準處置。依托大數據構建全國性網絡食品監測平臺,實時抓取商品信息、交易數據及用戶評價,通過算法分析識別虛假宣傳、違規銷售等風險點。推廣“電子證照+區塊鏈溯源”技術,要求平臺強制公示食品生產經營者資質、檢測報告及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實現全流程可追溯。建立“風險分級—動態抽檢—信用懲戒”機制,對高風險商品和問題企業增加抽檢頻次,將違法違規行為納入信用評價體系,實施聯合懲戒。運用聯盟鏈技術構建“人—車—貨”三元數據鏈,騎手健康證、車輛消毒記錄、食品檢測報告等關鍵信息上鏈存證,監管部門可通過智能合約自動驗證數據真實性,消費者可掃碼查詢全鏈路溯源信息。 壓實多方主體責任,構建社會共治格局。打破傳統“政府監管獨角戲”模式,是破解監管資源不足的關鍵路徑,更是保障“舌尖上的安全”的必然選擇。強化平臺主體責任,平臺作為第一責任人要設立專職食品安全管理機構,建立入網商戶“黑白名單”制度,對違規行為實施即時下架、流量限制等處置措施。在重點品類推行“陽光廚房”直播系統,平臺強制接入食品生產加工實時畫面,消費者可通過商品詳情頁查看原料采購、加工流程等關鍵環節。壓實主播及MCN機構責任,要求其對推薦食品進行實質查驗并承擔連帶法律責任,徹底切斷“流量至上、利益驅動”的灰色產業鏈,推動直播電商從“粗放帶貨”向“專業導購”轉型。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協同治理新格局,通過公益廣告、案例警示等方式加強消費者教育,鼓勵行業協會制定自律公約,引導企業合規經營,形成政府監管、企業自治、社會監督的協同治理局面。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