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學后付”莫成“先學后貸”
2025-03-25 10:38:37? ?來源:廣州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在讀大學的李曉向一家教育咨詢公司提出退課退費后,公司就開始跟她“算賬”——違約金、平臺管理費、材料費……如果她不向公司支付這些費用,每個月要還300元貸款。課沒上幾節,難退費還背上“消費貸”,《法治日報》記者近日揭秘了“先學后付”層層套路。 “先學后付”,顧名思義,就是消費者可以先學習、后付款。它跟在線購物的“先享后付”一樣,都是一種消費新模式。這種模式給消費者帶來了便利,讓其可以在不立即支付現金的情況下提前享受商品或服務,卻也暗藏重重風險。近期,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2024年全國消協組織受理投訴情況分析》,指出一些職業技能培訓機構以“先學后付”的名義,誘導消費者在未充分了解借款條款情況下辦理“消費貸”。 李曉的遭遇便是如此,且非個例。她每月要還的300元貸款,就是當初報名時辦理的分期付款。當時機構承諾,可以幫助辦理“消費貸”,不學的話可以隨時終止還款,個人不用支付任何賠償。但事實并非如此,退費要賠違約金,不退費就要繼續支付“消費貸”,入坑者往往會陷入兩難境地。而一些機構“拿捏”用戶的操作還不止于此。打著“先學后付”“免息分期”“邊學邊賺錢”“高薪零門檻”等幌子誘捕“獵物”,還在合同簽訂環節設下“陷阱”:機構通常會給有報班意愿的用戶一個鏈接用來簽訂合同,此類鏈接大多屬于各種借貸平臺,里邊的合同涉及諸多個人隱私信息。一旦填寫,這些信息將被機構掌握,而后被用來對付“不聽管教”的學員。有的學員想要減少損失,無奈病急亂投醫——社交平臺上很多“先學后付”避雷帖下會推薦所謂的“法務”,宣稱會讓機構在短期內退錢,結果卻掉入另一個陷阱。 重重套路之下,不僅消費者的合法權益被侵害,“先學后付”模式也被蒙上了陰影。如何規范?有必要加強監管部門、金融機構等多部門協同監管,進一步明確“先享后付”的業務邊界和監管規則,敦促平臺加強對商家的審核和監管……但對消費者而言,更有效的避坑策略,就是看清這類“先×后付”模式本質上是一種消費借貸行為,在使用該服務時多幾分小心謹慎。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