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法治思維優化營商環境
2025-03-20 09:47:3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蔡秀明 我來說兩句 |
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是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提振經營主體信心的重要舉措。當前,我國各地正積極以法治思維努力優化營商環境,規范政府行為,保障企業公平競爭,保護產權,助力創新,將“法治是最好的營商環境”落到實處。 近年來,我國錨定營商環境法治化建設,持續推動完善營商環境法律體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商投資法》《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等法律規范陸續出臺,為經營主體構筑起堅實的法治壁壘。同時,我國行政審批流程深度簡化,政府“放管服”改革持續深化,多地創新執法模式,“一窗受理,集成服務”“一件事情一次辦”等舉措落地生根,切實為經營主體減負賦能。在司法實踐層面,通過壓縮商事案件審判周期,有效降低了商事主體解紛成本。例如,2024年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將涉企案件平均結案時間從上年的112.9天減少至80.2天。又如,山東濰坊政法機關設立涉企案件“綠色服務窗口”,審結涉企案件5.1萬余件,同比上升6.92%,解決商業糾紛用時同比下降7%。此外,法治宣傳深入推進,企業合規意識顯著增強,行業協會積極發揮引領與規范作用,公眾法治意識整體提升。 不過也要看到,營商環境法治化實踐仍然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部分政策法規難以及時跟上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節奏;中小企業獲取法律幫扶資源受限,維權成本較高;消費者投訴與糾紛解決機制效率不高;等等。對此,要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用心用情打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 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推進營商環境法治化,一方面要做到精準立法,深入鉆研各產業特性與發展需求,打造適配度高的政策法規。例如,針對蓬勃發展的新興科技產業,出臺相應知識產權保護法律規范,界定與保護數據產權等新興權益。另一方面需構建動態調整機制,緊跟產業變革與市場變化步伐,及時修訂完善,保證政策法規時刻踩準產業發展節拍。 切實維護中小企業利益,有賴于社會多元主體共同參與。搭建公共法律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免費或低成本法律咨詢、合同審查等服務。建立法律風險預警機制,借助大數據分析企業常見法律風險,及時向企業推送預警信息與應對策略,促進公平競爭氛圍形成。 消費者是市場的生機之源,維護消費者權益是推動商業生態良性循環的核心動力之一。搭建完善消費者投訴處理平臺,借助互聯網技術簡化投訴流程,實現投訴的線上便捷受理、快速精準分轉以及實時動態跟蹤,以提升投訴處理效率。強化部門間協作配合,凝聚消費維權合力,建立小額消費糾紛快速裁決機制,切實降低消費者維權成本,為消費者維權提供便利。 |
相關閱讀: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