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條題為《清華女博士辭掉高薪,回鄉做守陵人》的視頻在網上熱傳,視頻文字介紹稱,清華大學建筑專業博士梅靜回到老家河北易縣守護清西陵。梅靜回應稱自己并非清華博士,而是清華建筑學院的碩士,回鄉也并非是做清西陵的守陵人,而是在清西陵附近的村子創建了一個包括公共圖書館、繪畫創作、教育講座等功能的書院,目的就是想把家鄉的文化遺產傳播出去。(9月27日《北京青年報》) 怎么看待清華碩士的選擇?社會日益多元,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也變得多元,只要其就業選擇合法,他人也就沒有權利干涉。大學畢業生的創業也是如此,創業的行業、項目越是豐富多元,往往越能體現大學畢業生個人的價值,符合社會的需求。 近年來,在討論名校畢業生,包括碩士、博士就業選擇時,經常會有這樣的看法:國家花了那么多錢,讀完博士卻去做XX,這純屬于浪費國家資源。這就是典型的計劃思維。以前,我國大學畢業(包括碩士和博士)都實行計劃就業,即包分配,大學生屬于國家干部。計劃分配似乎讓人才到了大家認為的最能發揮作用的崗位,但卻沒有尊重個體的選擇,反而是低效配置。推進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就是發揮市場機制配置人力資源的作用,每個人才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這對個體來說,是資源最合理的配置,并不存在浪費一說。 把身份與職業對應,判定是否浪費,這樣的浪費之說,從本質上,還是計劃思維,是代替他人做出職業選擇。這種觀念之所以在國家實行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24年之后還很大程度存在,是因為雖然我國已經實行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但人才培養還有很強的計劃色彩,計劃招生、計劃培養,尤其是北大、清華等名校,獲得國家更多的投資。但嚴格說來,除非是委托培養、定向培養等簽有服務承諾的學生,不管從哪所大學畢業,大學畢業生都有自主擇業、自主選擇的權利。要消除計劃思維,需要在實行大學畢業生自主擇業的同時,推進招生、培養改革,計劃招生、計劃培養與市場化就業,否則不僅會影響社會對大學生就業的觀念,還會導致大學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 我國2016年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經達到42.7%,而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15%就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推進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國民接受教育的年限,讓所有行業都有高素質的勞動者。隨著高等教育進一步發展,未來我國所有行業的新增勞動力,都有可能是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如果再以傳統的就業觀,要求大學畢業生做某類工作,那不但會局限大學生的選擇,也會令高等教育大眾化沒有起到推進社會各行業提高文明程度的應有作用。 有人會說,我們關注的是名校畢業生,高等教育再怎么大眾化,名校畢業生都是精英,他們應該有精英的作為。其實這是對精英的誤解。所謂社會精英,不能只是非官即富,擁有光鮮職業、更多社會資源和更高社會地位的群體,社會精英要有更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更深的平民情懷。對于人才,不能以畢業學校、學歷論,而要看他所從事的,是否是自己認為有意義,以及對社會有意義的工作。 清華碩士畢業放棄高薪,回到家鄉創辦書院,到底值不值得、是否人才浪費,這不應由他人作出判斷,而要尊重她自己的選擇。有輿論把這位碩士畢業生回鄉創辦書院,解讀為做“守陵人”,這樣制造比較強烈的沖突,很博眼球,但這對分析問題無益。在筆者看來,她的選擇沒有什么不好,在鄉村舉辦書院,這對發展鄉村教育和文化都有利無弊。在當今這個時代,我們應該樂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選擇更多元,也樂見名校大學畢業生以自己的獨特方式回到鄉村,去做鄉村教育、文化的踐行者。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