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隱私泄露比“隱形面單”更有效
2017-04-14 11:51:18?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林瑤 我來說兩句 |
近期,多家快遞及電商企業開啟了“隱形面單”,把消費者的關鍵信息用“萌萌噠”符號遮住,保護隱私。不過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隱形面單雖能防止有心之徒“扒垃圾桶”盜取信息,但更多的信息泄露卻是快遞公司內部監守自盜造成的,避免信息泄露的關鍵還在于后臺管控。(4月13日 廣州日報) 快遞面單雖小,但上面的用戶信息對于不法商家和不法分子來說,卻是難得的寶貝。于商家而言,匯總這些個人信息就可以摸清消費者的購物習慣,進而實施“靶向推銷”,讓客戶“煩不勝煩”;于不法分子而言,就會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如編造綁架謠言,騙人錢財;更有甚者害人性命等。 在快遞實名收寄信息化全覆蓋的大背景下,如此的“隱私面單”真能確保個人隱私安全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即便有了“隱形面單”,客戶一則對快遞公司不信任,二則對快遞員不信任,三則對快遞周轉不信任,這些不信任疊加起來,也難以讓消費者真正放心。 個人隱私的泄露,雖然快遞單“功不可沒”,但也要知道,隱私泄密的渠道并非只是一紙單據。尤其是,當我們的個人信息可以用錢來買時,群眾無疑成為光著身子上街的“裸行者”,任人恥笑與宰割。當泄密隱私之舉得不到有力打擊時,再完備的保護措施,也是不堪一擊。 一個不容爭議的事實是,個人信息無底線泄露源于監管的“盲視”,與打擊力度不足。網上個人信息公然叫賣時,如果監管部門及時出現、追查打擊,斬斷背后的產業鏈,才能有效規避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增強個人隱私保護意識固然重要,如果信息持有者的保護與防范措施不到位,信息泄露是遲早的事。科技不是信息泄露的原罪,真正的原罪,是面對罪惡時,有關部門的“視而不見”。打擊隱私泄密,遠比“隱形面單”更加有效。 |
相關閱讀:
- [ 03-22]保護網絡個人隱私有賴于法律防線
- [ 01-10]個人隱私保護重在細節
- [ 10-28]云時代,保護個人隱私不能飄在天上
- [ 10-13]“個人隱私禁止人肉曝光”關鍵在落實
- [ 10-11]個人隱私與公共利益的邊界需更細化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國新辦發函[2001]232號 閩ICP備案號(閩ICP備05022042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編號:35120170001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 閩網文〔2019〕3630-217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