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提“空巢青年”,要抒情更要厘清問題
2017-04-11 09:55:30? ?來源:光明網 責任編輯:周冬 我來說兩句 |
作者:然玉 “遇到黑心房東,晚上被趕出來。經歷深夜捧著電話卻不知打給誰的絕望……”這幾天,臨近畢業季,“空巢青年”這個詞突然間又火了起來。空巢青年,指的是在北上廣深等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父母不在身邊,有固定的住所和收入,朋友不是很多,獨居,單身。據統計,目前超5800萬人在中國過著“一個人的生活”,其中獨居青年(20至39歲)達2000萬,單身人群最多的五個城市分別是北京、深圳、上海、廣州、成都。(4月10日《中國之聲》) “空巢青年”一詞早已有之,尤其近些年來,每每在傷春悲秋的敏感節點,其總是會被眾人拿來唏噓感嘆一番。事實上,那些獨居的年輕人,不僅絲毫不排斥被貼上如此悲涼的標簽,反倒很是樂于將自己主動歸入這一群體。相較于上代人在表達情感時的克制與內斂,新世代無疑在這方面無疑要直接、坦承得多。就這樣,各種各樣關于“大城市孤獨者”的親歷故事,在網絡平臺上被廣泛分享、擴散,并激起了輪番的情緒共鳴。 從某種意義上說,“空巢青年”似乎更應該理解為是青年群體自我歸納、自我炒熱的“概念”。對此,有些人就說了,年輕人“空巢”狀態很正常,完全沒必要大驚小怪……諸如此類的判斷當然也不無道理,可是倘若僅僅只是將“空巢青年”之說歸結為是年輕人的自怨自艾,或許也顯得有些傲慢自負了。必須承認的是,“空巢青年”現象的確是一種社會問題,只不過其性質和程度還存在疑問罷了。 之所以會造成“空巢青年”現象,無疑有著很復雜的成因。比如說,現代職場的崗位設定與工作性質,決定了傳統意義上“宿舍群居”的集體生活不再適用。就業者被分割成原子化個體,分散在廣闊的社會空間內再自發聚合;再比如說,性別比失衡以及兩性社會角色的變化,在根本上加劇了大城市的單身問題。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單身潮”與“空巢青年”現象兩者彼此強化,已經形成了某種難解的循環。 “空巢青年”現象,其最核心的構成要素大致有兩點,也即“單身”問題和“獨居”問題。關于前者,已經有一系列成熟的研究;而對于后者,似乎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要知道,年輕人“獨居”往往并不只是意味著“一個人居住”,更意味著社交關系的斷裂、情感紐帶的萎縮。現實中,許多“獨居青年”沒朋友、很少與人打交道,他們與這個世界極少發生交集,反倒一步步退縮于自己的小空間里。 一個人搬家,一個人看病,一個人忍受痛苦,一個人面對彷徨。“空巢青年”是一個社會群體,也是一種生活方式。這群人承受著“空巢”的后果,卻總是回避“空巢”的原因。而如何創造更多的互動場景,讓獨居青年更多參與到社會的運轉中來,這無疑已是一個亟待思考的問題。(然玉) |
相關閱讀:
- [04-11] “空巢青年”的苦憂絕非個人問題
- [04-11] 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 世界不欠你
- [04-11] 靠自己活出精彩 自怨自艾的“空巢青年”世界不欠你
- [04-09] 中國空巢青年達2000萬 一線城市成單身人群聚集地
- [03-02] 缺乏感情寄托 走進“空巢青年”的孤獨世界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