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技術、渠道如何變化,媒體融合發展不可能偏離一塊基石,即“從大眾情感的最深層次尋找共鳴點和傳播點”。】 “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兩會的開放透明,因記者的筆和鏡頭而更加立體全景;兩會的民主務實,因媒體的聚焦而更增含金量。而在媒體融合發展的觀察家眼中,兩會也是檢視成果的絕佳窗口。 今年兩會,從民主政治到精準扶貧,從習近平總書記的為民情懷到年輕人如何看兩會,人民日報評論部第一次嘗試評論的可視化呈現,評論員們集體走到鏡頭前,將“兩會侃侃談”。不少讀者留言:很驚喜!光明網女記者扛著的一架“鋼鐵俠多信道直播云臺”驚艷會場,這臺“單兵作戰神器”似乎也成了人們心中融合的隱喻:傳統媒體正快速長出“三頭六臂”,壯大主流聲音。 從全媒體裝備到全媒體記者再到全媒體平臺,一個“全”字,道出了兩會報道融合的底色。兩會前,人民直播、新華社“現場云”、央視新聞移動網紛紛上線,直播“國家隊”讓人看到主流媒體融合發展的堅實步伐;兩會中,人民日報推出的微視頻《人民代表習近平》、浙江日報推出的融媒體產品《全國兩會那些事兒》都走紅網絡,主流媒體在建構主流話語的過程中都很拼,即使民法總則草案這樣的嚴肅話題,也借道新媒體獲得了四兩撥千斤的傳播效果。縱覽兩會報道,從中央到地方,融合發展的媒體矩陣已經浮現。 有人說,推進媒體融合進程,早已不是未雨綢繆的理想預案,而是當下傳媒競爭的必然要求。這一進程表面看是技術之爭,實質是“神經中樞”的較量。媒體深度融合,是一場革命性的“基因工程”,難點在重構采編發流程,關鍵在于“中央廚房”這個龍頭。兩會前,人民日報全媒體指揮中樞總編調度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大腦升級”帶來的是新聞生產方式制度化的革命。通過兩會的檢驗,部門單兵突進的傳統機制被打破,適應融媒體生產的策采編發流程被激活,“移動端講快、PC端講全、報紙講深”的梯度報道格局基本形成。 從相加走向相融,是方向也是要求。媒體融合絕非是對“鋼鐵俠”的技術迷戀,也非左手一只雞、右手一只鴨的“兩張皮”,更不是媒體人不管市場反饋的自娛自樂。就像兩會報道中,普通公眾誰也不關心傳統媒體融合之“名”,只會用切身體驗來評價其“實”。代表委員的聲音是否及時準確送達了?專業嚴肅的提案建議是否因為媒體人的巧勁提煉柔化了?只要存在堵點,就是融合發展需要攻克的難點。 進一步說,不管技術、渠道如何變化,媒體融合發展不可能偏離一塊基石,即“從大眾情感的最深層次尋找共鳴點和傳播點”。前些天,新媒體部門的一位同事發了一條朋友圈信息:“做完國務院扶貧辦發布會的直播,滿滿都是感動,劉永富很真誠地擺出問題、亮明決心,講到一些困難地區的情況,語氣語調都變了,在場做直播的幾個人都被感動了。”感動現場的聲音,一定也會感動大眾。讓這樣不失真、打動人心的“現場感”被更多人感知,媒體融合才能占據技術與渠道的制高點,也才能走進人心的至深處。 對話,交流,思考,碰撞……兩會媒體的融合報道,不僅讓更多人參與到兩會中來,也讓兩會好聲音傳得更快更響。凝聚更多正能量,傳播更多好聲音,媒體人還需在融合的道路上繼續擼起袖子加油干,為中國發展前行加油助威。 |
相關閱讀:
- [ 03-08]兩會就該多點像董明珠這樣敢說話的代表
- [ 03-07]“改革”成兩會最熱詞,體現民生訴求
- [ 03-06]全國兩會地方談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