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去杠桿”重點是著力降低企業杠桿率并控制總杠桿率水平 “去杠桿”改革的核心是降低經濟風險,要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重點做好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規范政府舉債行為、科學引導家庭經濟活動等舉措。2017年,“去杠桿”改革任務艱巨,既要通過改革降低實體經濟的流動性壓力和經營負擔,又要深化改革化解資產泡沫和宏觀風險,并為經濟轉型和消費升級提供有效的支撐。 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是“去杠桿”改革的重中之重。應從控債、化債和轉債三個方面著手,加強企業自身債務杠桿約束,切實降低債務風險。控債的關鍵是適當降低企業債務融資的比重,有效實現企業存量資產盤活,嚴格防范逃廢債務風險發生。要大力支持股權融資的發展,推動企業抓住有利時機進入資本市場,通過公開上市、股轉掛牌、產權交易、區域流轉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以股權的方式有效進入;支持產業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等投資相關行業和重點企業,以創新機制、推進轉型;支持商業銀行組織專業投資機構或與相關投資基金合作,發展股債結合型金融產品,在增強企業融資能力的同時,有效控制企業杠桿的上升;要推進產融合作,實施資產證券化改革,對企業的存量資產進行有效作價和流轉;要加強金融監管,強化主體責任,嚴格防范企業逃廢債務現象的發生。 化債的重點是降低企業的債務負擔,優化企業的債務結構,有序實施債轉股改革。要通過資產處置、債務置換、應收賬款資產證券化等有效方式降低企業的債務負擔和資金占用;通過與企業生產經營、兼并重組和市場退出等戰略相關的安排,將企業債務進行結構性優化,增強企業債務處置的便利性和主動性;通過市場化的債轉股改革,在控制風險、保持平衡的基礎上,有序推進企業債權轉股權的安排,支持資產管理公司、保險資產管理機構、地方國有資產投資和運營公司等參與債轉股改革。 轉債的重點是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改善債務風險狀況,通過專業化的政府性基金實現債務風險、成本和期限的轉化。要全力落實好《關于支持鋼鐵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對困難企業進行債務重組,妥善處置企業集團的擔保問題;要組建專業化的政府性基金,通過必要的擔保、貼息、過橋引導、分級債務管理等方式,提高企業債務的評級水平,降低企業債務的利息負擔,實現債務結構的良好轉化。 政府債務管理的關鍵是明確主體、限額管理、成本調節和風險控制,也即確保政府債務的正當性、安全性、透明度和可持續性。2017年,政府債務管理的核心是要做好規范政府舉債行為,并為支持企業債務化解、提供市場交易機制等更深一步改革創造條件和做出探索。主要包括:認真落實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制度,強化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管理、預算管理;加強對地方落實債務管理制度情況的監督;控制地方其他相關債務過快增長勢頭,嚴格依法厘清政府債務和融資平臺公司等企業債務邊界;健全統計監測體系,將融資平臺公司債務、中長期政府支出責任納入統計監測范圍,實施部門聯合監管;加大查處違法違規舉債融資行為和問責力度;深入推進融資平臺公司市場化轉型。加強地方債務風險評估和預警。此外,還應根據債務成本調節和風險控制要求,加大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存量債務工作力度;并建立政府債券做市制度和質押機制,促進政府債券的流轉和并完善市場交易機制。 引導家庭經濟活動既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造不斷拓展和擴張的需求層級和空間,又為在控制總杠桿率的前提下降低企業資產負債率提供支持。家庭經濟活動主要由消費和儲蓄(投資)兩部分構成,其中消費是需求的基礎構成,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最終目的;而家庭儲蓄(投資)則是市場投資資金的主要來源,也是非債務性資本的主要提供主體,家庭儲蓄(投資)對市場經濟活動更為直接的介入將有效降低企業杠桿水平,并控制總杠桿率的水平。引導家庭經濟活動的關鍵在于落實三個方面的政策:第一,加大對消費結構升級、消費質量提升的支持力度,以引導消費、優化渠道、匹配需求和支持供給為重點,推出新的消費提升計劃,并采用政府性基金的運行模式進行投資、補貼、獎勵和保障;第二,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以家庭投資、眾籌、私募股權、股債結合等方式推進“雙創”模式的快速發展和壯大,并形成一大批低杠桿、高成長的新動能支撐力量;第三,推進金融體制改革,促進直接融資的發展,增強金融產品的覆蓋面和替代性,減少金融環節,引入競爭機制,控制融資成本和風險轉嫁空間。當然,在支持金融創新的同時,還須防控金融風險,加快建立監管協調機制,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強化統籌協調能力,防范和化解系統性風險。 |
相關閱讀:
- [ 03-03]深化農業供給側改革 福建省堅持推進農業綜合開發
- [ 03-03]國際生免筆試 不妨給清華大學改革試錯空間
- [ 03-03]保監會:推動監管改革支持保險公司探索模式創新
- [ 03-03]發改委組織召開玉米收儲制度改革和收購工作
- [ 03-03]把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