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懂“方言”背后大寫的民生情懷
2016-12-08 17:31:46?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會‘福州話’怎么也能成為求職的優勢?”近日,福州高新區公開招聘59名勞務派遣人員,其中行政審批局窗口崗位招收3人,在其他要求一欄備注“熟悉福州方言者優先”,此舉引發不少市民的熱議。(12月7日《海峽都市報》) 一個行政審批單位招收3名員工,為啥會引發市民熱議,一方面在于這個工作吸引人,同時也在于“方言優先”的前置條件。按理說,在窗口部門應該更注重普遍話才對,為啥要反其道而行之?知曉事情的來龍去脈之后,不僅大家的質疑會煙消云散,而還會為此點贊。 首先,“方言優先”的前置條件并非針對所有招聘人員,而是59名勞務派遣人員的極少部分。這說明這個前置條件并非是招聘方的“故意刁難”,也不是所謂是狹隘意識。從福州自身發展而言,本身就是改革開放的前沿窗口,從第三批自貿區落戶福建來看,也說明福州的開放是實實在在的。而以此給福州扣上一頂固步自封的帽子顯然是冤枉。 相反,這個“方言優先”恰恰是福州走向改革開放前沿的佐證。這3名工作人員的崗位服務對象是福州高新區群眾。據悉,高新區雖然高新企業較多,但區內仍有許多不會說普通話的老人。而窗口工作人員與該部分市民的交流最多,如果會方言的話,可以消除溝通的障礙,提升辦事的效率。由此看來,這是特事特辦的一個應對之舉,其出發點不是為了限制那些不會方言的外地人,而是為了更好的服務于地方百姓。因時而變,因勢而變,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這恰恰是福州高新區的精神寫照。正如市民客觀評價,這是一種服務意識提升的體現。 從方言本身而言,一方水土,一方人。十里不同音,這屬于自然現象,不必大驚小怪。我們每一個人無論走得有多遠,走得有多久,方言依然會時不時的蹦出口。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從招商引資角度看,如果外商是華人華僑,作為地方政府還得配備一些熟悉他們方言的工作人員,目的就是為了更好的提供服務,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況且,要求“方言優先”并非拋棄普通話,也不是只說方言,關鍵是為了方便與群眾交流溝通,為群眾提供便捷服務。從這個角度而言,“方言優先”背后就是一種大寫的民生情懷。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