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11月13日,2016年中國內地總票房突破400億元大關,比去年突破400億元提前了19天。在電影票房一路高歌猛進的同時,“票房注水”現象卻變得相當普遍。國家電影專項資金辦公室副主任李東表示:“目前熱映的所有票房比較高的影片幾乎無一例外都有票房注水。” 當虛榮成了光榮,踏踏實實拍電影就成了笑談。如果票房注水成了明規則,發行環節劣幣驅逐良幣成為常態,那么400億元的吹氣蛋糕又有多少說服力?基于票房數據的一系列專業獎項、市場分析、制度設計,豈非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而跟著票房數字作出審美判斷的影迷們,當真極好忽悠?票房統計的公信力何在?中國電影產業的公信力何在? 弄虛作假,利益使然。廢票多次用、包場免費看、午夜幽靈場、A片變B片……套路有別,殊途同歸。對于“刷票房”的性質,大家都了然于心:不正當競爭,排擠同檔電影。總之,使盡一切手段,就是要讓數字金光閃閃。 有人說,這是電影產業“唯票房論”造成的。這話聽起來很有腔調。不過,對于市場化的電影,不看票房看什么呢?不能因為票房邏輯被玩壞了,反過來就埋怨票房數據的不是。真正要反思的是:面對大面積票房注水現象,制度之手能“去污排毒”嗎?既然虛火的票房成為中國電影的“流感”,顯然有必要在問診之后拿出治病的良方。時下,輿論寄望于十二年磨一劍的《電影產業促進法》,因其對電影銷售中制造虛假交易,虛報瞞報銷售收入等擾亂市場秩序的行為,加大了處罰力度,比如規定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電影主管部門對其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5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違法所得50萬元以上的,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電影產業促進法》明年3月才生效,如何界定制造虛假交易等還須接受實踐的檢驗。“徒法不足以自行”,有了法律兜底,相關制度建設也不能閑著,比如“影院經理黑名單制”應及早出臺,以行業準入的姿態重罰發行與銷售的暗中勾結;建立嚴重作假影片下架制度。只有罰出痛感,守法才會有敬畏,創作才會有信仰。 從去年的《捉妖記》到今年的《葉問3》,再到眼下正熱的《我不是潘金蓮》,對于票房上的懸疑,不能總是自說自話,而“刷票房”的故事,更要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壯士斷腕的寓言。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