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風過后,莫讓謠言成為“次生災害”
2016-07-12 18:17:49??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莫讓謠言成為天災的“次生災害” 我們不會忘記,“地震”謠言曾使成千上萬民眾露宿街頭,“詐彈”迫使飛機返航、“艾滋病人通過滴血食物傳播病毒”使得人心惶惶……虛擬世界的違法行為,從網上傳播到現實生活中,給公眾帶來的傷害并不虛擬。“制謠”“販謠”者或窮極無聊或蓄意挑起矛盾,是破壞網絡信息傳播正常秩序、損害社會公共環境的“害群之馬”,必須予以譴責并依法懲處。 網絡時代,謠言面前,我們要學會做一個智者。首先,公信和科學要成為制止謠言的利器。網絡時代,“風”速傳播,政府有關部門要與時俱進,準確對待輿情與民意,快速及時地做出反應,信息公開透明,開展正確的宣傳引導工作,應是遏制謠言蔓延的最佳途徑。 在對政府工作提出更高要求之時,網民也要提升個體素養,明辨是非,理性思考,不造謠不信謠不傳謠,在網絡發帖、跟帖、復制粘貼之間不要踩踏法律的紅線,是現代網民的基本要求。 臺風“尼伯特”雖已遠去,但當前洪災正在南方各省肆虐,防汛抗災形勢嚴峻,災情就是命令,莫讓謠言成為天災的次生災害,希望大家吸取網民“黃某某”等人的教訓,其他城市里不要再出現此類鬧劇,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早日打贏這場硬仗,盡快地安然地度過這場環境“危機”。[詳細] 網絡謠言不斷滋生,源于法律制度滯后 與我國互聯網迅猛發展、網民數量快速增加相比,法律、政策及管理并沒有相應跟上。比如,我國法律對何為散布虛假信息、何為虛假信息,散布虛假信息如何定罪等,尚沒有明確規定;這不僅不利于互聯網管理,而且不利于網民把握網上發表言論的尺度,導致“言論自由”越過了法律邊界。再看福建閩清這起案件,黃某某散布網絡謠言,造成惡劣影響,卻僅受到“治安拘留10日”的處罰,違法成本明顯偏低。 打擊網絡謠言,營造健康有序的網絡環境,是事關社會穩定大局的大事。這不僅需要網絡媒體的自律、網民的自警自省,更需要規范健全的法律法規。雖然我國目前已有網絡方面的立法,但網絡立法還存在不少缺陷,還遠遠不能適應實踐需要,所以,完善這方面的法律制度勢在必行。同時,政府要以信息真實為準則,及時對錯誤的網絡信息進行辟謠;要針對虛假的突發事件言論、焦點問題、熱點問題、敏感問題及時調查處理和發布更正信息,用正確的信息抵制謠言,讓廣大群眾即刻明白事件真相;加大網絡監管力度,凈化網絡環境秩序,推行網絡實名制,規范對網絡服務提供者的監督和管理,嚴懲網絡管理者玩忽職守行為。[詳細] |
相關閱讀:
- [ 07-07]“上半年十大謠言”警示了什么
- [ 06-30]治理食品謠言必須對癥下藥
- [ 06-03]環保謠言要辟,環境更要治
- [ 06-02]不能讓網絡謠言干擾警察執法
- [ 06-02]破除環保謠言需要形成合力
- [ 05-17]“五個一百”助圓“網絡強國”夢
- [ 04-21]營造一個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
- [ 04-08]謠言想象背后的社會現實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