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共討論中,發表觀點的時候不能就事論事,做結論的時候就容易扣“大帽子”。這種邏輯上的跳躍,很容易誤導圍觀者的立場 在近期幾起熱點事件中,我看到了一些值得商榷的討論:北京有租客與他人同租一套房,另一租客死亡多天他卻不知情,有人說是“網絡租房軟件”導致了人情冷漠;海南和天津先后出現網約車司機“耍流氓”事件,有人認為這再次證明網約車不靠譜;陜西大學生在莆田系民營醫院意外身亡,有人認為這說明民營資本不道德,醫療改革不能指望社會資本,甚至認為“民營醫院應全面關閉”…… 這些被拿出來討論的事情,當然都是很惡的事件,一般人都不會為如此荒謬的事件辯護。但我希望大家注意的是,公共討論的結論和指向最好是建設性的、有邊界的:出現了什么問題,就糾正什么問題;出現了什么漏洞,就彌補什么漏洞。在一些個案沒有充分發展前,最好不要拿它“證明”整個趨勢是罪惡的,或是簡單地認為“只有就地180度大掉頭”,才可以消除那些丑陋,避免重蹈覆轍。 上大學時,老師為讓大家理解局部真實、全面真實、本質真實,曾講過一個比喻:某個蘋果有一個小爛點,你不能專拍這一處爛的地方,然后說這是個完全腐爛的蘋果;一個筐子里有一個爛蘋果,你不能拿出這個爛蘋果,然后說整個筐子里其他蘋果都是壞的。在談論一些新生事物的時候,我們尤其應該記得這個鑒別的邏輯。 在一些公共討論中,有一些人缺少敬畏邏輯的習慣,喜歡情緒化地下結論。只要發生了一點什么事,就想“從點到線、從線到面”地證明一大堆東西,有時還美其名曰“舉一反三”。但仔細推敲,有些推論的邏輯是成立的,有些推演其實并不成立。在公共討論中,發表觀點的時候不能就事論事,做結論的時候就容易扣“大帽子”。這種邏輯上的跳躍,很容易誤導圍觀者的立場。 舉個例子,某些地方的出租車司機“毒駕”被曝光后,輿論要求加強抽查是正當合理的,但并不能據此得出“出租車管理制度應該廢止”的結論;再比如,在公立醫院里也能找到掙昧心錢、收回扣亂外包的現象,輿論要求嚴格管理是可以的,但無論如何都無法推導出“公立醫院模式不行,應該全面關閉”;還比如,一家餐館出現了衛生不達標的問題,是否就能推導出整條街、整個城市的餐館都不干凈呢? 在有些問題上,大家多談論一些負面因素,可能壞處還不算大,起碼可以“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比如事故過后往往要“全省排查”甚至“全國排查”,雖然不一定都能查出什么問題,但人命關天,消滅一些隱患起碼沒什么壞處。但是,在另外一些事物尤其新興事物上,如果過度強化特殊因素,甚至給人“不惜置之于死地”的感覺,就容易犯以偏概全、亂扣帽子的錯誤。 你想證明什么?你能證明什么?有哪些你想證明卻不能證明的東西?這三句話,是每個參與公共討論的人,應該經常自我叩問與警醒的。尤其面對一些新技術、新趨勢、新力量,我們當然要警惕它帶來的負面效應,但出了問題首先應該想到的是,該如何界定、如何改善、如何規范,可以通過怎樣的機制約束完善,哪些是它該背負的,哪些不是它可以背負的。如果出來一個新東西,看到一個“爛蘋果”就簡單下結論,可能會一竿子打死一船人,潑臟水的時候把孩子也潑掉了。 偌大一個中國,什么角度的例子都不難找到。如果動輒扣帽子、喊打喊殺,創新談何容易?到最后,輿論場可能會充斥著各種不負責任的言論——今天說民資重要,明天說民資糟糕;今天說某種技術是大勢所趨,明天說該技術是“毒草”。今天這樣好,明天那樣好,就很難累積有效的進步。有時我們經常發現,沒有某一類丑陋,另外一些丑陋照樣存在,甚至愈演愈烈。社會資本也好,網絡技術也好,資源配置新路徑也好,那點萌發的新苗不應總被扼殺在搖籃中——它確實會有不平的地方,我們需要動腦筋去擺平它,而不是動不動先氣急敗壞地呼吁鏟平它。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