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應織密“網絡醫托”過濾網
2016-04-06 07:48:10?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日前,沈陽市民趙先生向記者反映,高中畢業的兒子經同學介紹,找到了一份說是網絡咨詢的工作。其實,這就是網絡醫托。他兒子經過數天培訓后,搖身變成了“在線名醫”。而所謂“網絡咨詢”就是以“醫生”的名義,通過網絡等方式接受咨詢或尋找“好(病)友”,想方設法介紹他們到公司“合作”醫院。網絡醫托欺騙患者錢財,還延誤別人治療,在趙先生的堅持下,孩子辭職了。(4月5日 《遼沈晚報》) 醫療是個嚴肅的話題,現實中,醫生資格的獲取有著非常嚴格程序和條件。然而,一個高中生或者是更低學歷者,僅僅培訓數天,就可以搖身變成“在線名醫”,誤導患者則不言而喻。那些打著“名醫”幌子的網絡醫托,欺詐患者錢財不說,貽誤患者的治療時機,則有害人性命的嫌疑。 網絡醫托是醫托的新變種而已。網絡醫托依附于不規范的民營醫院,用誘惑和恐嚇的手段,讓患者到與他們合作的醫療機構看病,欺詐患者。從這個角度分析,規范或取締那些不規范的“網絡醫院”,是打擊網絡醫托最有效的方法。皮之不附毛將存焉?沒有賴以寄生的土壤,網絡醫托必然銷聲匿跡。 不過,除了規范取締“網絡醫院”外,互聯網企業也應在打擊網絡醫托上有所作為,而非任其野蠻生長。現在的網民數量劇增,有些網友患上疾病,不自覺地就養成了“不問醫生問度娘”的醫療習慣。網絡醫療自然有它的先天性優勢,但是,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生了網絡醫托。比如,你在引擎搜索工具上查找“前列腺疾病”,排在第一條的信息一定是當地民營醫院的廣告,打開界面,會有頭頂耀眼光環的某專家解釋,甚至會自動跳出聊天對話框,熱情地為你服務。可是,我們又怎么知道那誘人的“專家”背后,是否就是一個剛剛經過培訓的小學生呢? 互聯網企業在醫療競價排名上攫取廣告利益,也沒有杜絕虛假的醫療廣告信息以及過濾網絡醫托,從某種程度上看,互聯網企業就是在助紂為虐,甚至是狼狽為奸。毫無疑問,互聯網在廣告創收的同時,也應當自覺地為患者過濾不良的醫療信息,設置敏感詞,盡可能地杜絕網絡醫托。“互聯網+醫療”成為未來醫療可選項,這樣的狀況下,互聯網企業更應肩負起責任,想方設法地提升技術,織密網絡醫托的防護網,為當下和未來的網絡醫療提供潔凈的生存空間。 |
相關閱讀:
- [ 01-27]治理網絡醫托不能總靠記者沖鋒陷陣
- [ 01-05]醫托橫行我們需要反思什么
- [ 01-05]“網絡醫托”涉嫌詐騙犯罪
- [ 07-15]“醫托”韭菜 怎樣割盡
- [ 01-04]“網絡醫托”是異化的“互聯網”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