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大學畢業生找工作的季節。在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形勢下,貧困生這一特殊群體面臨的困難更為突出。3月20日,重慶市屬國企為扶助數十所高校的7000多名貧困畢業生,150家國企針對性地提供了3000多個崗位。 據重慶市國資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堅持人才供需雙向選擇,但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錄用貧困家庭大學生。”對于相對弱勢的貧困生群體,這樣的招聘理念無疑值得肯定。但這樣的“優先”崗位,相對龐大的求職群體來說,可能還是杯水車薪,幫扶貧困生就業,還需要更多既符合市場規律,又能切合貧困生需求的措施。 相對于家境較好的學生來說,貧困生最大的兩個求職短板,是信息和成本。前幾年曾有媒體調查,貧困生求職最大的難題是什么,位居前列的是信息。現實地看,家境較好的學生通常意味著社會關系多,通過父輩親友的眼界或者人脈,能夠更及時準確地知道崗位信息。即便不考慮“走后門”這樣的非正常現象,家境較好的學生,通常在求職信息獲取上也占據優勢。 所以高校或者政府部門要想幫助貧困生就業,首先可以努力的方向,也是搭建更多的橋梁,讓貧困生能夠更好地和用人單位對接,盡可能舉辦一些“貧困生就業專場”。讓貧困生不用四處求索、花費太多的時間成本,就能獲知更多的求職機會。 但事實上,這只是表層因素。如果貧困生和家境好的學生,在工作能力上真的處于“同等條件”,那么雙方找工作的機會其實幾乎是均等的,為什么貧困生還會感覺更加困難?本質的問題在于,現實中還存在很多隱形的歧視和潛規則。很多工作機會不是均等地給予所有的學生,各種關系影響之下,貧困生即便是工作能力均等,也被用人單位視為“次優選擇”。所以如果貧困生確實存在就業更難的現象,說到底還是社會是否公平、游戲規則是否公正的問題。 就以國企來說,如果所有的招聘都是開放公開的,也就完全沒必要對貧困生“優待”,所有人公平競爭就是。而政府該做的是打造公平的擇業環境,尤其是對國企和事業單位,應通過嚴格的制度管控,消除可能的歧視或潛規則。 在學校教育的層面同樣如此,不少學校在教育階段存在“嫌貧愛富”嫌疑,在培養學生干部等層面,偏愛一些家境好、有關系的學生,使學生階段在綜合能力上就放大了“貧富差距”,在擇業階段當然就更難彌補。所以幫扶貧困生,功夫在平時,在教育環境、就業環境上消除各種隱性歧視,貧困生才能在就業時處于更公平的起點。這才是解決貧困生就業難題,消除階層固化的治本之策。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