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筆者還和朋友站在清華北大門口望著排隊等候參觀的人群時,就發出感慨:看看歐美的校園,沒有圍墻,整個大學與城市融為一體,這是多么好的感覺呀。真沒想到在幾年之后的今日,大家討論最激烈的便是關于“無墻城市”頂層設計的新聞了。很明顯,這已經不僅僅是大學將沒有圍墻的問題了,就連居住小區也會與整個城市融為一體。 這個中央文件一出,官方、專家、網友便圍繞著社會治安、法律、城市規劃展開了一場討論。無論是治安、城市規劃還是法律,大多數人們都是從技術、制度層面上去討論這個文件。其實在這些爭論的背后,更是一種文化理念層面上的沖突。“封閉社區”代表的是一種封閉文化,而街區化則代表的是開放和包容。 在計劃經濟時代,我國城市里出現了各種大院,同一個大院里的人們互相熟識,可以互相幫忙,充滿了溫暖,但在與其他大院的交流時,恐怕不會這么爽快了,久而久之,便在人們心里立起了一道看不見的墻,阻礙了人際交流。這就是因為不同的大院將人們分成了不同的圈子,而圈子與圈子之間的交集又很少的緣故。 隨著改革開放,我國也出現了房地產業的時候,各類封閉式商業小區的出現,更是將封閉文化推向了新的高度。雖然商業小區的住戶們來自不同的城市、行業和單位,但他們在快節奏的生活中沒有太多的交流,這就可能造成你和你的鄰居都不認識的情況。再放眼瞧去,在整個城市里,某小區是住的高收入人群,某小區是保障房,住著工薪階層,那一道道墻更是將社會人際分成了三六九等。這樣的城市格局給社會人際關系之間的交流制造了潛在的障礙,給人們貼了標簽,劃分了各自的利益,甚至是有的人拿走了一部分的公平。因此,為了保護這點既得利益,人們戒備心、甚至排斥他人的心理便強了一些,我們只對一部分人特別友好。因此,人們在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心理因素就滲透到了職場、官場,“關系”一詞便誕生了,圈子文化便盛行。 與外國朋友打交道比較多的人們都感覺到外國人很容易相處,更不會有“關系”這種說法的存在。這當然與歐美無墻城市的城市格局是相一致的,歐美的城市結構決定了開放包容的城市文明。由此看來,“結構決定性質”,這化學上的規律應用在城市與人們的性格心理、文化屬性上,同樣適用。 現在推廣“無墻城市”,其實就是推廣開放包容的理念。推倒了墻,其實就是在為搭橋做準備。減少了實體的墻,大家共享這個城市里的服務設施,不僅是一種共享經濟,更是促進了人際交流,消除了人們之間的隔閡,弱化了貧富差距,讓社會資源的分配變的公平透明,縫合了社會間隙…… 這無疑是促成和諧社會的明智之舉。何樂而不為呢?需要注意的是,類似于從人治社會走向法治社會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從封閉文化走向開放包容的過程中,潛移默化、步步為營總比拔苗助長來的更舒服些吧。(南方網張凡) |
相關閱讀:
- [ 02-05]伊拉克首都附近將建圍墻壕溝 嚴防武裝襲擊
- [ 01-08]女生駕考失誤撞穿圍墻
- [ 10-22]安徽一考研學子為求安靜 課桌上搭建“圍墻”
- [ 10-08]臺風刮倒廣東一看守所圍墻 在押人員被轉移
- [ 07-19]北京香山停車場圍墻因暴雨坍塌 一車被砸無人傷
- [ 06-05]蘭州5·17圍墻倒塌處理結果:多名責任人將受處分
- [ 05-18]甘肅蘭州一20米長圍墻倒塌 9人被埋1人死亡(圖)
- [ 04-02]自閉癥教育破除圍墻透光亮 孩子們渴盼融合之光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