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愛心墻”折射民間慈善困境
2016-02-17 08:14:24?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本月初,媒體報道了昆明明通巷社區的“友善之墻”,隨后朋友圈中又傳出了北站隧道的“愛心墻”,不少網友建議在全市都設置此類設施。然而,更多的愛心墻還沒來得及誕生,北站隧道的愛心墻就已經“陣亡”了。因其影響市容市貌被投訴,轄區街道辦已將其取締。(2月15日《春城晚報》) 去冬今春,國內一些城市相繼出現“愛心墻”,如浙江金華“愛心墻”,洛陽“愛心墻”,及昆明的“愛心墻”等等,這些“愛心墻”的設立,在寒冬中給那些流浪人員及生活貧窮的人帶來溫暖,這是城市里的一股暖暖的正能量。而且設立“愛心墻”,讓需要的人自由去取自己需要的衣物,這本身就是對被救助對象的信任,也是對他們的尊重,可避免直接接觸可能造成的對對方精神上的“刺激”,這可避免傷害被救助對象的自尊。“愛心墻”值得支持與推廣。 但從昆明這些“愛心墻”來看,剛建就被取締,有的“愛心墻”變成了垃圾場,無人管理墻上的衣物,“一些人來捐衣服時,直接將衣服丟在地上。還有人騎車經過手一甩,衣服和袋子一起甩在路上。”變成垃圾場的“愛心墻”,無法起到救助弱者的積極作用,卻成了影響市容市貌的場所,只能被迫取締。 “愛心墻”的創意最早來自伊朗,“愛心墻”已成了當地的一道特殊風景,那為何到了國內,卻遭遇了南橘北枳的窘境? 主要原因在于“愛心墻”缺乏規范管理。不能盲目獻愛心,而要講究方式方法,如需要對自發捐贈的愛心衣物進行整理,將太過破舊的衣物剔除,對選中的衣物進行消毒、清洗等處理,對“愛心墻”也要進行日常維護;愛心人士的愛心與受捐贈者之間也要實行無縫對接,避免公益出現錯位,造成浪費,造成不必要的損失。本來冷冰冰的地下通道變成了“掛滿愛心”的“愛心墻”,沒有比這更溫馨與美麗的城市風景了。“愛心墻”不應該淪為城市的垃圾場。 這也提示了慈善組織及愛心人士,不能盲目獻愛心。獻愛心需要熱情,也需要理性,要根據受助對象的需求,量身訂做“愛心蛋糕”,也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推進實施,政府也應出力,多對民意慈善活動予以支持與幫忙。 “愛心墻”南橘北枳,與國外形成鮮明反差,更暴露了國內民間慈善力量疲弱無力等諸多問題。需要改良慈善的土壤,讓國內也能長出慈善的參天大樹。這需要政府扶持與幫助,也要重塑國內慈善公信力,喚起民眾的慈善意識與信心;慈善組織也要完善制度,變得更有吸引力、競爭力,更公開透明。不能讓“愛心墻”就這么夭折,這不僅是在保障城市的弱者能有一堵“溫暖的墻”,也事關慈善事業的發展前景,關及愛心能否在人間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