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補貼是市場最大的剛需?
2016-01-20 10:14:21?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業內人士稱,售出一輛新能源車,除了國家補貼外,還可以享受地方補貼,甚至省、市雙重補貼。一輛純電動大巴,補貼最高可以達到上百萬。2015年,國家和地方針對新能源的補貼簡直可以用巨額來形容。記者大致核算了一下,33萬輛的市場銷量,政府投入的補貼預估至少300億元。如此高額的補貼不僅讓國內新能源汽車產銷表現出狂飆突進的增長,也滋生了很多灰色的現象。(1月19日第一財經日報) 有政策紅利,必有勾兌投機。購糧款如此,家電下鄉如此,電動車補貼自然也不會例外。據媒體報道稱,“2015年可能有高達十億元的補貼資金被企業以各種方式‘套取’”。當然,這樣的估算是很難去考證的:東窗事發的,少之又少;躺在潛規則上悶聲發財的,斷不會大義滅自己。 有兩個細節,足以佐證其間的亂象:一則,2015年新能源汽車產量達到37.9萬輛,其中18萬輛是商用車。長期以來車市結構中,乘用和商用車年度產銷比例大概是在8:2左右,而在2015年新能源的銷量結構中,乘用車和商用車幾乎持平。另外,從去年新能源車的公告目錄上看,2015年新能源車的產品目錄達到1857個,較此前一年凈增1244個,增長了2倍有余。二則,在第六屆全球新能源汽車大會上,主辦方特意邀請了幾名電動車車主,讓他們與生產企業面對面,反饋交流意見。5名車主在臺上大談他們對車輛安全、充電便利性等要求,但臺下車企多數已離席。“他們并不怎么聆聽消費者的聲音,關注的還是國家白花花的補貼。” 新能源汽車像是一場盛宴,但,它們不關心市場與消費,它們不關心核心技術與行業大勢,它們只愿意躺在政策壁壘的紅利上安享太平。1月11日,工信部發布消息稱,去年我國累計生產新能源汽車37.90萬輛,同比增長4倍。與此同時,問題與隱憂也越來越明顯:比如銷量大頭來自“政府訂單”,政策動力成了市場份額的最大莊家;又比如缺乏專業技術標準,潛在的安全隱患尚未在生產層面達成共識,類似電池領域的“三元鋰和磷酸鐵鋰的安全性之爭”并不鮮見;再比如國產與外資之間的性能鴻溝有擴大的趨勢,滿足產量而忽視動力系統、研究政策而不鉆研職能與車聯系統等問題成為行業癥結。更值得注意的是,愈演愈烈的地方保護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成為掣肘其市場競爭的最大反作用力。多部委要求的“推廣應用的車輛中外地品牌數量不得低于30%”這一量化指標,固然意在打破壟斷,但也從層面印證了7成以上市場“地方操控”并未空穴來風。 201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輛穩居全球第一。但,這就像手機銷量第一不等于就創造了“蘋果”等巨頭企業一樣,眼下,國內新能源汽車快速擴張的產銷市場,與并不匹配的技術服務能力,甚至與真實的消費需求之間,都形成了看得見的斷裂——規模與速度,質量與效益,在新能源汽車一路狂奔的時候,似乎都沒有來得及好好思量。政策補貼盛宴遲早是要終結的,一旦財政紅利退場,裸泳的行業與混亂的市場,能支撐起怎樣的明天呢?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