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民告官,莫以數字論英雄
2016-01-19 08:51:15? ?來源:東南網 責任編輯:孫勁貞 我來說兩句 |
2014年歲末,全國首家跨行政區劃法院在滬成立,至今已運行滿一周年。公平、公正、依法審理“民告官”案件,是其中的重要內容。在這一年中,所受理的政府成為被告的案件有242件,而2014年告市政府的案件僅13件。不過,記者了解到,根據法院提供的數據,政府的敗訴率為零。(1月18日 《京華時報》) 全國首家跨行政區劃法院(上海三中院)運行足歲,其“民告官”案件成績單如期發至公眾手中。看著這份成績單,相信很多人都會像我一樣,對里面的數字又愛又恨。愛的是:2015年審理“民告官”案件242件,同比增長1761.53%;恨的是:政府敗訴率為0。在腦子和心臟都變得不太正常之余,我倏地想到,審理多寡、勝率幾何都不過是“法院GDP”而已,群眾滿意才是永恒的硬道理。 當然,我非是有意消解近兩千點的案件審理增長率,也無意回護“吃鴨蛋”的政府敗訴率。畢竟,無論是出于對法治精神的堅持,還是出于對群眾利益和政府形象的維護,“民告官”案件多審總比少審強。同樣道理,審判結果依法即可,既沒必要迎合大眾口味,也沒必要向官方諂媚,政府敗訴率幾何不在法院考慮之列,即便為零也未嘗不可。 然而,法院的超然并非漫無邊際,官方的面子和原告的預期可以不顧,該怎么判就怎么判;案件數量的多寡也可以不顧,有多少就審多少。但有一條必須錙銖必較,那就是——群眾的滿意度。具體說來,在“民告官”案件中,若民勝官敗,判決結果的執行能否迅速落實并“足斤足兩”;若民敗官勝,群眾能否心悅誠服,不再申訴或者上訪。我想,這才是判定小至上海三中院、大至全國“民告官”審理工作是否圓滿的標尺。 要做到這一點,單憑庭審伊始的特殊“法律釋明”,以及宣判過后的“通俗語言”解釋,顯然是不夠的。這也間接解釋了當事人為何在聽完法官的解釋后,依舊嘆氣搖頭,并表示還要考慮一下上訴。我想,或許只有引入判后回訪和滿意率調查機制,將群眾是否滿意、矛盾是否化解和所涉問題是否順利解決等法庭之外的情況調查清楚,并將之作為“民告官”案件審理工作改進提高的依據,才能真正論出英雄、干出水平。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