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出臺了“史上最嚴”的地名總規,《成都市地名總體規劃2015~2020》,將中心城區劃分為16個地名區塊,其中道路、公共空間、建筑物等命名都要遵循具體規則,接地氣,傳承歷史味兒,拒絕 “洋名”和“怪名”。此外,要求地名命名中優先使用“老地名”。 出臺嚴格的地名總規,具有現實意義。近年來,隨著城鎮化高速發展,一些奇葩地名進入公眾視線,令人哭笑不得。有的城市有拖機路、豬場路、白菜路等;有的城市則有火腿弄、可樂路、外咸瓜街、豬作弄、面筋弄……網友直呼“逛著逛著就餓了”。一個地方的地名,是人們初到當地最先接觸的事物,也是人們窺視當地的一個窗口。人如其名,地也如其名,好聽的路名,會增強人們對當地的觀感,也是地域文化的招牌。以廣州詩書路周邊為例,觀綠路、晚霞里、馥園巷、仁亨里……一個個文氣十足又有歷史味道的路名,見證著這個片區曾經的風貌,也讓這個區域詩意盎然。另外,在廣州婚俗中,結婚車隊為討吉利,會特意到一些吉祥名字的路段走一圈大,如應元路(姻緣路)、吉祥路、連新路(連心路)、萬福路、恒福路、惠福路等。這些路名都有悠久的歷史,也承載著當代人對生活的期許。 地名如同一位無言的大使,展示著區域形象,表達著地區規劃者的智慧、見地、積淀。然而,在現實中,地名制定卻有失規范,或由于規劃者短視,或是時間匆忙,地名亂象成了通病。籠統地說,有這么幾類病癥:“好大喜功”型——隨意冠以“中華”“世界”“大廈”等宏大詞匯;“崇洋媚外”型——改掉古名,冠以洋名;“貪圖方便”型——直接用數字或方位命名…… 如何制定好地名,我認為,至少要符合兩個原則。一方面,要結合當地歷史文化,既要好記又要好聽。傳承下來的地名,往往是當地寶貴的文化遺產,除非很生僻或很拗口,應該審慎修改。地名也要好記,廣州大學城就因為路太難尋,名太難記,久受詬病,在2014年終于將41條大路大改名。另一方面,地名要提前規劃,避免一改再改。地名管理方面常出現的尷尬是,一些百姓喊的順溜的地名,多是當時道路修建的工程名,建設完成后“正名”反而不被人熟知。啟用“正名”給民眾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可見,從規劃的角度看,地名應該未雨綢繆,提前規劃,避免改了又改。 地名是城市的一道風景線,應審慎對待,別讓奇葩地名為城市形象減分。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