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各地都在齊心聚力打好脫貧攻堅戰。記者在基層走訪時發現,有的地方采取不少措施“啃硬骨頭”、攻堅拔寨,但在操作中卻仍然習慣大包大攬、包辦代替,有的甚至搞強迫命令,一些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也隨之而生。 貧困群眾最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精準扶貧必須到戶到人。各家各戶致貧原因不盡相同,扶貧的舉措也要“辨證施治”,有的適合養牛、有的適合養羊、有的適合養雞,都該聽聽群眾的想法,讓群眾做主,而不是替群眾做主。 一位扶貧辦主任最近在貧困村調研發現,去年上級給這個村幾十萬元扶貧資金,縣里統一給貧困戶蓋了牛棚,第一戶養牛,第二戶養羊,第三戶養雞。蓋的都是牛棚,養的卻各不相同。不難看出,我們扶貧項目的決定權、資金使用權,還是在由干部做主,而不是群眾自己做主。如果由群眾自己做主,一定是養牛蓋牛棚、養羊蓋羊圈、養雞蓋雞舍,這才叫“一戶一法”精準扶貧。 長期以來,扶貧工作陷入了這樣的死循環:對于這筆無償使用的財政扶貧資金,政府定下項目,扶貧部門實施項目,貧困群眾沒有決定權,也沒有參與權,項目實施好壞與自己無關。一個個“天上掉下來的項目”,群眾根本沒把它當作自己的事來辦。即便是政府給幾只扶貧羊,也是白給的,養好養孬不關心。這也是有的地方越扶越貧的一部分原因。 扶貧資金怎么用,如何才能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內蒙古自治區探索實施的金融扶貧正逐漸改變過去的狀況。政府每年拿出4.75億元財政扶貧資金作為風險補償金與農業銀行合作,按1:10的比例給貧困地區的農牧戶和扶貧龍頭企業貸款,從2014年初實施以來,到2015年6月30日,全區累計發放扶貧貸款110.26億元,支持了19.5萬戶貧困地區農牧民、111戶企業,相當于內蒙古過去5年國家和自治區投入財政扶貧資金的總和。最為關鍵的是,資金的使用權、項目決定權完全由貸款戶自己決定,扶貧資金怎么用,貧困戶自己說了算,真正實現了“我貸款、我還款、我決定”。這一重大創新使扶貧開發的方式由“輸血”式轉變為“造血”式,扶貧資金使用由無償變為有償,扶貧動力也由“要我脫貧”變為“我要脫貧”。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能否實現,一個關鍵指標就是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能否走出“鍋底”。如期脫貧需要真抓實干,更需要措施有效,精準發力,準確找出貧困人口,搞清楚致貧原因,再逐戶對癥開方,制定幫扶措施,針對性扶持直至脫貧。 在精準扶貧的過程中,迫切需要調動群眾的能動性,扶貧部門真正實現簡政放權,從過去那種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的角色中轉變過來。貧困戶想蓋羊圈也由扶貧部門雇人來干,這種工作方法,早該結束了。只有真正把權力下放給貧困群眾,貧困群眾對項目有了決定權、自主權,才會激發出脫貧致富的無限活力和內生動力。 |
相關閱讀:
- [ 01-06]精準扶貧如何“精準”
- [ 01-05]“老翁領超短裙”揭“樣子扶貧”之短
- [ 12-14]有多少扶貧檢查被“扮羊”忽悠?
- [ 12-14]改變“各管一段”的扶貧機制
- [ 12-11]杜絕“造盆景式”的作秀扶貧
- [ 12-10]扭轉“大水漫灌式”的扶貧方式
- [ 12-09]精準扶貧不妨引入“參與式扶貧”
- [ 12-08]人民日報刊發評論:打好精準扶貧“組合拳”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