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日,民間環保組織“中國綠發會”收到了一份來自河南省鄭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的“受理案件通知書”。今年4月,河南鄭州上街區峽窩鎮馬固村7處文物5處被拆毀,馬固村村委會、上街區人民政府、上街區峽窩鎮人民政府和鄭州市上街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因直接拆毀文物及不履行法定職責被民間環保組織訴至法庭。 盡管中國綠發會能否勝訴還是未知數,不少人尤其是民間環保人士,已將此案受理界定為推進我國人文遺跡(文物)保護的一塊里程碑。畢竟,民間環保組織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對毀損人文遺跡的行為提起公益訴訟,此案尚為國內首例。 從本質上而言,此案并非文物保護公益訴訟,而是環境公益訴訟,其主要法律依據是環保法第58條的規定。中國綠發會之所以如此訴訟,是認為“破壞不可移動文物就是破壞生態環境”。在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沒有明確法律依據的情況下,文物保護借道環境公益訴訟,是無奈之舉,給人的感覺卻是“環保法成了文物保護的救命稻草”。 以環保名義保護文物,關鍵在于“破壞不可移動文物就是破壞生態環境”這一論斷是否有法律依據。如果這是環保法的立法本意,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就應屬于環保工作的一部分,由此會造成一系列連鎖反應:第一,應當依據環保法第10條規定,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納入環保主管部門監督管理的范疇;第二,環保主管部門也可對毀損不可移動文物的行為提起環境公益訴訟;第三,應當依據《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納入黨政領導干部離任審計和終身追責的范疇。 看得出來,“破壞不可移動文物就是破壞生態環境”雖有一定的理論支撐,但還難以從環保法的實施中找到立法依據,這樣的界定不可避免地會造成不可移動文物保護與環保監督管理關系的沖突,也非環保終身追責的應有之義。當然,真要將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納入環保的范疇,或許對不可移動文物保護更有利,但這需要立法機關進行法律解釋,任何機構和組織都不能對此法律規定進行任意解釋。 在現有法律體系下,我國專門的文物保護法難以保護好不可移動文物,卻讓人打起了環保法的主意,這是文物保護法規定不足的體現。文物保護法雖然對一些破壞文物和影響文物安全的行為規定了行政處罰條款,但相對于建設項目的巨額投入而言,只是九牛一毛。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統計,我國近30年來消失4萬多處不可移動文物,50%以上毀于各類建設活動。 也正因此,在修改文物保護法的眾多呼聲中,建立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制度被認為是遏制文物違法行為的重要法律武器。從民事訴訟法第55條來看,毀損文物應為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之一,這為建立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制度留下了空間。但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如何確定哪些“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具有文物保護公益訴訟的主體資格,則需通過修改文物保護法來確定。所以,要使文物保護公益訴訟制度化、常態化,修改文物保護法已勢在必行。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