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誣陷者不僅付出道德成本,更要付出法律代價,他們才不敢恩將仇報。同時,我們要讓法律揚善,讓做好事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順其自然,自然而然。】 四川達州“扶老案”已過去兩年多,但對于事件中3位得到“委屈獎”孩子的家庭,糾結和顧慮仍如影隨形。小江的父親讓兒子轉學,為了照顧兒子,江先生和妻子也不得不離開達州,舉家搬遷,這是這個家庭的艱難抉擇,“畢竟,我們已經在達州買房了。” 這起“扶老案”本已有個光明的結尾:訛人者被行拘,扶人者受褒獎。而小江家退回委屈獎,并搬離達州,可謂“橫生枝節”,讓光明結尾蒙上了陰影。目前的種種信息,無法說明小江家受到了威脅,但他們選擇搬離,與無奈、焦慮,乃至恐慌有關。 江先生說,“主要是從孩子安全角度出發”。這意味著,在江先生看來,他一家仍處于恐懼之中,并未徹底擺脫夢魘。而另一方當事人——蔣婆婆,如今仍表示:“我們仍在繼續尋找證據以證明清白,我們并沒有放棄?!边@也許是促使江先生搬家的一個因素。 搬還是不搬,是江先生的自由;證不證清白,也是蔣婆婆的權利。但要看到,扶人被訛雖是個例,卻極具殺傷力,以至于有段子調侃,“遇到敢扶人的男人就嫁了吧,肯定是富二代?!比绻湃斡炄爽F象,道德惡化必將不可收拾,陷入每況愈下的境地。 基于此,應從兩個方面反思。其一,如何徹底遏制扶人被訛現象?深圳曾出臺被稱為“好人法”的《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其中明確規定:被救助人捏造事實,誣告陷害救助人,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規定行為的,依法予以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這部法規是全國首部保護救助人權益的法規,導向意義不容低估。 顯然,讓誣陷者不僅付出道德成本,更要付出法律代價,他們才不敢恩將仇報。簡言之,讓守法者不孤單,讓違法者存畏懼,好人才不難做。 其二,如何倡導人們向善?應看到,具有懲戒性的法律,或可保證一些人不敢誣陷他人,但難以鼓勵人們做好事。為此就需對行善者積極獎勵,讓做好事的人,不僅獲得心理上的成就感,還能獲得物質乃至精神層面的犒勞。當做好事不僅無后顧之憂,更能被全社會高度認可時,做好事就能蔚然成風。 應該理清的是,現實中確有訛人的老人,他們消費攙扶者的善心,敗壞社會風氣。但不能就此形成批判定式,一看到老人聲稱扶人者是撞人者,就認為老人很惡,扶人者很冤。同時,更不能認為是壞人變老了,將老人污名化,陷入另一個極端。 “法律之明了,不盡在其條文之詳盡,乃在其用意之明顯,而民得其喻也?!闭_陷攙扶者,確實可惡,讓違法犯罪者交由法律處置,是最好的途徑。同時,我們要讓法律揚善,讓做好事成為人們的生活方式,順其自然,自然而然。 本報特約評論員王石川 |
相關閱讀:
- [ 11-03]“扶老”最需第一個站出來的人
- [ 02-09]“扶老”被拒醫保
- [ 09-08]用法律之手喚醒 “扶老”的勇氣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