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是困擾城鄉弱勢群體的重要壓力。日前發布的《關于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的意見》,提出今年年底前,要將大病保險“覆蓋所有城鄉居民基本醫保參保人群”。有效減輕大病患者的負擔,有效防止發生家庭災難性醫療支出,醫療公平的美好愿景正在迎來“臨門一腳”。 盡管城鄉醫療保障體系,已經基本實現了全覆蓋,但更多的還是較低層次的保障水平。對一些困難群體來說,“救護車一響,一頭豬白養”是無奈的現實,而“一場大病累垮一個小康家庭”,也并非空穴來風。相對于居民的收入增速,醫療服務的開支顯然增長過快,特別是不確定的大病、慢性病,始終是阻礙居民增收與幸福感增進的主因之一。 無論何時、何地,社會成員個體分散的力量,總是難以抗衡意外風險。飛來的橫禍既需要集體的呵護,更需要醫療保險制度的保障。更進一步,對于大病這一類低概率、高損害的險種,一般的商業保險難以實現廣覆蓋,更多還要靠基本醫療保險補上這塊“短板”。從已有的試點來看,大病保險的實施,確實在一定程度上讓群眾不因疾病陷入經濟困境。 知易行難。面對不時發生的沖擊道德底線的極端事件,“低門檻,廣覆蓋”是我們對大病保險的共同期待。在已有的信息采集、保險類別基礎上,迅速完成參保實施,并不存在太大的問題。可能的困難在于,一方面,大病患者本身經濟狀況千差萬別,開寶馬的、普通務工的都可能患上癌癥,只有精準“輸血”才能實現真公平、真有效。另一方面,大病保險與相關的民政救助需要銜接、協調,而這在一些農村地區尤為不宜,如何繞過一道道人情坎兒,是個大考驗。 難能,方為可貴。鼓勵地方探索向困難群體適當傾斜的具體辦法,是這次的《意見》的重要方向。同時,籌資也是另一大難關。單靠低標準的“社會合力”恐怕難以撐起大病所需的費用。如何鼓勵商業機構適時、適度介入,合理地運作社會保險資金,讓醫院有所得、企業有所獲,“保本微利”地平衡政府與企業的關系,進而尋求社會效益最優化,還需要再實踐中反復摸索、適時攻堅。 |
相關閱讀:
- [ 08-05]大病保險要以可持續發展模式規避福利陷阱
- [ 08-04]大病保險急需醫保全國統籌
- [ 07-27]大病保險,給公眾“穩穩的幸福”
- [ 07-24]大病保險“托底”需市場之手發力
- [ 02-10]城鄉大病保險
- [ 02-10]大病保險還要“大藥保險”
- [ 02-10]大病保險凸顯市場化思路
- [ 02-10]推進大病保險意在避免因病致貧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