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看病打針吃藥,哭得“梨花帶雨”,是再常見不過的事了。但近日,重慶九龍坡一家醫院的檢驗科醫生在微信朋友圈中吐槽:一位婆婆因為孩子抽血一直哭,竟然這樣安慰孩子:“不要哭,醫生阿姨壞,把我們弄哭了,打她!”這位醫生表示,不知道為什么有家長會用這種方式來引導孩子,“這樣教育孩子,是要他從小就恨醫生?” 很多家長遇見孩子哭了,總想找一個“受氣包”。比如孩子絆到椅子摔哭了,有些家長拍打椅子,“打你,把寶寶弄疼了。”其實換個說法可能更好。比如,“寶寶不哭,看你把椅子弄疼了,它都不哭。”“打醫生”和“打椅子”具有邏輯一致性,這說明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思路和方法上存在需要思考和改變的地方。 這樣勸慰孩子肯定不好,這只是小概率事件。這位醫生自己也講,孩子因為怕痛哭鬧,情況很常見,家長一般都會安慰孩子:“阿姨輕輕打,不痛”——由此可見一斑。可這位醫生不僅在朋友圈吐槽,這已經表明了態度,而且懷疑“這樣教育孩子,是要他從小就恨醫生”,這更是有點過于敏感了。折射的受害心態,讓人忐忑不安。 和諧的醫患關系,不僅醫護人員需要,患者更需要。一些患者對醫護人員的不信任、不理解、不配合,甚至暴力相向,讓人們為之心疼。但要看到,現實中的醫患關系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對立,也沒有網絡輿情描摹得那么對立。現實中有很多“中國好醫生”,也有大量的“中國好患者”。有什么樣的道德想象,就有什么樣的道德現實,應該全面公允地認識和評價當前的醫患關系。 更重要的是,醫患和諧從哪里來?一方面需要患者做出努力,另一方面也需要醫護人員做出努力。就現階段而言,醫護人員可以發揮的作用更大。這種努力不僅指向良好的醫技和醫德,還指向保持一個平常心,從容自信地看待患者。 一些醫護人員的心態,需要引起重視。一段時間以來,關于醫生不愿意讓孩子學醫的話題,在輿論場炒得很熱。任何一個行業光鮮的背后,都有著難以言說的辛酸。而這個行業的真實生存狀態,最了解的莫過于深耕的從業者。人們總是希望孩子未來比自己更好,總是希望自己吃過的苦別延續到孩子身上。放眼三百六十行,除卻極個別的既有面子又有里子,有幾個行業的人愿意讓孩子選擇本行業?醫生如此,教師如此,媒體也是如此。即便子承父業,也有迫不得已。 這就是一種“受害心態”,表現在道德想象里,自己所在的行業好像蒙受了天大的委屈,全世界都不理解自己一樣。社會的每一點議論,患者的每一種行為,甚至一個無意識的眼神,一個不經意的動作,都進行擴大化解讀,得到的只能是“洪洞縣里無好人”。真要這樣,累不累啊?有著這樣敏感而脆弱的心靈,連戀愛關系都處理不好,又怎么去處理醫患關系?就像這件事,明明只是安慰孩子的方式問題,結果被理解成是仇視醫護人員。給自己找不開心,給社會找不自在,不是弱者心態、受害心態又是什么? 醫護人員應自信一點、陽光一點,不要總有“受害心態”,也不要把患者當成“假想敵”。敏感脆弱矯情的心,對醫患和諧沒有一點好處。應該相信,也被事實證明,多數患者還是理性和善意的。沒事找事只會讓自己累,讓醫患關系痛。 |
相關閱讀:
- [ 07-24]醫患關系如何重歸舊好
- [ 07-13]醫患鞠躬照也是一種“鄉愁”
- [ 07-07]女醫生“最美睡姿”傳遞醫患正能量
- [ 07-02]醫患關系,不能陷入道德困境
- [ 07-01]“21天7起醫患沖突”不必過分解讀
- [ 06-25]“醫患共同決策”是個理想的奢侈夢
- [ 06-25]民間“醫患共同決策”能走多遠?
- [ 06-24]醫患共同決策討論了一個哲學命題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