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巖上杭老師小陳,在鄉下教了3年書。今年上杭城區缺老師,需要從鄉下教師隊伍中遴選,他懷揣著進城夢,報考了。成績公布,小陳成績靠前,本以為進城是“板上釘釘”。可他怎么也想不到,6月17日,上杭縣教育局稱,他不符合報考條件,被后來者“頂替”。(6月25日《海峽導報》)
教育局烏龍審核不該讓教師埋單
高永維
像小陳一樣被“頂替”的,此次一共有37人。面對破碎的進城夢,這些教師需要的不只是一個解釋,更是曬在陽光之下的公平。
上杭縣教育局給出的“不符合報考條件”的答復,未必不具有合理性,但是不符合條件為什么還能通過審核并參加考試?如果是“審核工作疏忽導致”,那為什么考試前、考試中都沒有發現,而是等到成績公布了之后才發現?據此來看,上杭縣教育局不僅是“工作疏忽”,而且還是后知后覺。
從鄉下遴選教師不是一件小事,教育局一定會準備各種預案,集中精力組織遴選,“近5年年度考核均為合格,且在農村工作滿3年”的報考條件,不可能不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這樣的情況之下,審核工作仍然出了問題,而且還是網上和現場審核兩關都沒有發現,這要么是教育局組織不力,要么還真是其中藏有貓膩。
現在上杭縣教育局拿出的解決措施是,“除5名老師因名額條件限制取消成績外,另外32名老師將保留成績,在農村工作滿5年后進城”。這樣的處理方案,看起來充滿了人情味,但實際上卻是讓教師在為教育局的失誤埋單,讓事件中本來沒有犯錯的老師們,在幫助教育局“消化”錯誤。
被“頂替”的教師暫緩進城,“嚴肅追究有關工作人員的責任”,上杭縣教育局的所謂解決措施,實際上是迅速撇清了自己的關系。不管是烏龍審核本身,還是在其背后隱藏的謎團,教育局都難脫干系,他們的責任又由誰來追究呢?
相關:農村教師“進城”更有追問價值
?? 農村教師“進城”更有追問價值
?? 晴川
這起教育部門自擺的烏龍案事關招考程序是否透明合法、錄用是否公平公正問題,影響不可謂不大。就目前處置方式和結果看,原因基本查明,未被錄用者也有了一個確知的、差可接受的結果。而其中暴露出的責任心缺失等機關作風漂浮問題,當引以為戒,并追責到人。只有給社會、給教師一個明確客觀說法,方能平息事態,贏回公信。
而掩藏于這起事件外衣之下的其它問題,似乎更有追問和反思的價值。譬如,為什么要如此大張旗鼓地從農村招聘教師進城?又為什么有那么多教師爭相逃離農村?
說實在的,現在學校要招聘到教師,一點都不難,師范院校畢業生就是一個巨大的教育人才儲備庫。從這個人才庫中精挑細選,應該說更符合常理,也可以避免暗箱操作。為什么舍近求遠?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看中了農村教師中的“優秀者”,讓農村優秀師資“洗腳上城”,為城里的孩子服務。
我們時刻在講,教育公平是社會最大的公平。將優秀的農村教師網羅到城里,從個人角度說,這是給農村教師提供更廣闊的人生舞臺,但從農村學校的未來大局看,對于師資本就薄弱的農村學校,無異于蚊子腿上剝肉,令農村家長寒心。而這種“抽水機效應”所帶來的負能量,對農村教育甚至是致命打擊。一面高喊著要促進城鄉教育公平,一面又在制造教育不公平,人為拉大城鄉教育差距,這是很令人沮喪的一件事。
面對城鄉教育資源倒掛嚴重這個不爭事實,從城鄉教育公平角度出發,從教育發展大計考量,如何讓農村學校留住人才,這更應該被考慮。很大程度上,農村學校更需要城市學校送教下鄉,送師支援,這是雪中送炭。而不是把農村學校當成城市教師的集訓地、試驗田,一待成熟就召喚進城,給城里學校錦上添花。如此一棍子攪亂農村教師的心思,有無必要,應不應該,值得懷疑。
在這起烏龍事件中,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就是參與角逐人數爆棚。那一列長長的隊伍表明,他們對職業認同感和自我歸屬感是多么缺乏!僧多粥少迫使絕大多數教師最終只能鎩羽而歸,但如果城鄉教師在生存狀態的較大差異不能及時扭轉,“孔雀東南飛”也不過是早晚的事。這才是更讓人憂心的核心問題。如何牢牢抓住農村教師的心,使他們樂意扎根基層,安心農村教育,而不心有旁騖,要遠比給他們換舞臺更復雜更現實更有意義,也為全社會所樂見。這需要有關方面積極作為,尤其要在待遇、職稱評定、子女入學、住房等方面給予實實在在的政策支持。但現在看來,顯然還有很遠很長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