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民互動下,痛擊“奇葩證明”蔚然成風。本埠媒體也積極參與,近期更公開征集,應征的每天都有。 我看了一下,“奇葩證明”其實多不算奇葩。例如,證明你爸是你爸、你媽是你媽,有時是理所應當的,有的人為此還要去驗DNA呢。當然,一般情況下不至于此,但該要證明的,你還是得證明,否則兒子隨便帶著一個什么人賣掉了父母的房子,恐怕就不稀奇了。多數證明,都可如此理解。 開證明的奇葩經歷,可能比奇葩證明要多得多。例如獨生子女證不奇葩,但開獨生子女證可能很奇葩。昨天《武漢晚報》上有位李女士,懷孕期間丈夫去世,就開不了獨生子女證了,因為此證要一家三口去開,現在孩子4歲了,證還沒開出來。按說,這應是證明一下丈夫亡故就可以的事情,不知為何卡了殼。 有時候,證明像街頭兩車狹路相逢,各不相讓:“你退”、“我不退,你退”。開證明時,有時會有幾張證明互為前提的情況,開甲證明得有乙證明,開乙證明要有丙證明,開丙證明要有甲證明,轉圈子還開不了,磨死你。 有人換了個工作,要開工齡證明,介紹了一些程序,聽上去挺復雜,大概要從社區開始,網上網下,無紙有紙,最后人社局蓋章。工齡證明的作用是辦社保,有社保卡就有繳費記錄,足可證明最低工齡有多長,原單位有離職證明,也可證明工齡有幾年,這證明是否還一定要開呢?如果要開又是不是一定要從社區開始而不能直接到人社局,一定要網上網下而不能網上貫通呢? 靠證明(或憑證)來反復認證身份,這其實正是現代社會一個特征,遠不像古代社會那樣“自然”。但不必要的證明、沒法辦的證明、必要而又不好辦的證明,共同制造了證明的奇葩景象。政府數據共享,應是方向。一個身份證號勾連起一個人所有的數據,不待你提交證明而服務已到達,這不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但無論數據化還是非數據化,對人的感受構成最大區別的,不是人與機器,而是“為人民服務”還是“為自己服務”的區別。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