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聯合國也被“忽悠”了?最近,一則“200余村民寫聯名信驅逐8歲艾滋男童”的新聞,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甚至引起了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的關注。 這則來自某媒體網站四川頻道的報道稱,四川省西充縣某村200余位村民,用寫“聯名信”的方式,欲將村里一位攜帶艾滋病病毒的8歲男童驅離出村。報道稱,該男童“在娘肚里就感染了艾滋病”,被村民視為“定時炸彈”,如今母親不知所蹤,父親也已失聯,村里人對他避而遠之,甚至男童的爺爺也在聯名信上按了手印。“讓他離開這個村莊,保障全村群眾及兒童的健康。” 如此冷酷地對待一個患艾男童,既顯出了一些村民在醫學常識上的落后與愚昧,更是赤裸裸的歧視。網友幾乎一邊倒地譴責“無知”的村民,甚至有人大呼“這個社會病了”。不僅如此,聯合國也在其官網發聲,稱“羞辱和歧視是我們在應對艾滋病戰役中最大的敵人”,并呼吁要“終止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羞辱和歧視”。 至少在20日之前,網絡上主要是這類論調。然而,@新京報在詳盡調查后,于上周六揭開事件“真相”,令很多義正詞嚴者猝不及防——“村民寫聯名信驅逐艾滋男童”這則新聞,其實是一名網站編輯和一位視頻拍客聯手策劃的。 “男童爺爺羅文輝透露,12月7日,有兩名自稱是‘成都記者’的人找到他,羅文輝向兩人提及希望坤坤能獲得收養的意愿,‘他們說能幫我想辦法讓坤坤得到外界關注,達成心愿。’這兩名‘記者’建議,村里召開村民代表會議寫聯名信,一致要求讓坤坤離開村莊。這些村民均表示,他們按手印是同意坤坤離開,并不是主動‘驅趕’坤坤。”兩名策劃者則回應稱,“完全出于一片好心,希望能引起關注。” 網友們恍然大悟,原來又是一則假新聞!原來村民們其實無心驅逐患艾男童,而是希望坤坤有更好的歸宿。雖然策劃者的出發點也是希望引發輿論關注來幫助男童坤坤,但是,這種帶有善意目的的“炒作”,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和理解。 時評人@劉雪松堅決認為,這種策劃是“不道德的”,而且有違基本的道德倫理——“它打著公益慈善的旗幟,卻是對公益慈善的最大傷害。”言外之意,如果手段不正義,即使兩名媒體策劃者目的再高尚,也有悖道德——村民們為此承擔了很多指責,而且各方的反應都是由負面情緒所激發的,失去了公益慈善的積極導向。 “策劃新聞”,注定會遭到道德倫理和專業倫理的譴責。在網友@敘嵐看來,這則虛假新聞折射的是對艾滋患者的歧視以及媒體扭曲的價值觀。 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及英國《衛報》已就這種“歧視”發表聲明,而@王傳合看到國際輿論對此事的解讀后,怒斥兩名策劃者的“善意策劃”——“這個看似簡單的策劃,在‘欺騙’公眾,‘忽悠’聯合國的同時,也損害了國家的聲譽,在國際上造成了不良影響。” 盡管如此,在感受到民意聚焦于此后,國家衛計委及四川省衛計委在20日迅速做出回應,稱“將聯合有關部門印發通知,重申保障受艾滋病影響兒童就學、就醫及生活救助等基本權利的要求。”而西充縣政府也有所行動,表示將繼續對患兒坤坤進行規范化醫學管理和免費抗艾滋病病毒治療,并“盡快讓坤坤就近就地入學”。 男童坤坤迅速獲得了政府關懷,因為大量的媒體報道,同時也得到許多公益人士的援助。兩名媒體人士的策劃,如料想中的一樣,成功地改變了坤坤如今的命運。看到事情往好的方面發展,網友@年紀大的小朋友為兩位策劃者辯護:“這也不能全怪媒體,這個年代,大家的刺激感都提升了。如果這樣的手段能引起大家對小朋友的關注和幫助,也是能夠理解的。” 類似的“策劃援助”事件,此前已有不少。時評人@苑廣闊認為,“眼球慈善”頻發,背后原因依然是制度的缺位,因此,她呼吁社會救助的制度與法律盡早完善與落地,以避免此類事件的再次發生。同時,也需警惕的是,當“驅逐艾滋男童”這樣的策劃越來越常見,公眾的愛心屢屢被“欺騙”、被消費,長此以往,傷害的不僅是人們的信任,更是整個社會的愛心。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