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褲衩”到“馬桶蓋”,從“銅錢樓”到“秋褲樓”……近年來,全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造型雷人、造價不菲的“奇怪建筑”,引起不少網友的瘋狂“吐槽”。 當下中國,正處于城市化風起云涌的時代,許多城市不約而同選擇大拆大建和建設新區,數不勝數的建筑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毋庸置疑,這是中國建筑市場發展的黃金時代,同時也是城市競爭異常激烈的時代。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幾乎所有城市都在追求打造“地標性建筑”,喊出的口號也都是“讓建筑成為城市發展的名片”。這樣的規劃思路本身并無問題,關鍵是如何定義“城市地標”。在不少致力于建設“國際性大都市”“國家中心城市”的規劃者心中,“城市地標”的意義更為重要。如何才能堪當“城市地標”?高度自是一個指標,有調查數據顯示,全球300米以上的超高層建筑目前在建的125座,其中78座在中國。還有一個關鍵指標,當是創意。但面對這樣的一個模糊指標,簡單實用的設計變得越來越沒市場,而深受規劃者歡迎的是與眾不同的“奇特”建筑。只不過,“奇特”常常變成了“奇怪”。 誰該為“奇怪建筑”負責?建筑設計者自是脫不了干系。在國內建筑設計領域,“求高、求大、求洋、求怪、求奢華”的設計之風蔓延,這樣一種失衡的建筑價值判斷,導致越來越多的設計者將“創意”等同于“奇怪”,而一些國際著名設計師也將中國視為絕佳試驗場。在扭曲的市場選擇面前,許多設計者選擇屈從于市場,甚至淪為市場的奴隸。但又是誰創造了這樣一個扭曲市場?這才是“奇怪建筑”背后的真正責任人。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新近的一項調查指出,81.1%的受訪者認為決策者和審批者應為“奇怪建筑”負責。倘若決策者和審批者能夠嚴格把關,堅持科學態度,堅守程序公正,斷不會產生如此多的“奇怪建筑”。問題是許多決策者和審批者常常以個人喜好進行判斷和決策,甚至自詡為某某城市規劃“總設計師”。如此一來,建筑規劃只要迎合決策者和審批者的口味即可。正是因為有太多的“拍腦袋決策”,所以才會有那么多的“奇怪建筑”被允許付諸建造。 遺憾的是,即便知道哪些人應該為“奇怪建筑”負責,卻沒有辦法讓他們負責。因為“奇怪”很難作出定性判斷,即便有無數網友吐槽譏諷,但設計者、決策者、審批者定會想出各種各樣的理由,為自己的建筑辯護,同時埋怨網友的“不懂”。在已經誕生的這么多“奇怪建筑”中,還沒有看到哪一個承認“奇怪”的,也沒有任何專業評判機構作出過判斷。更為重要的是,即便認定為是“奇怪建筑”,同樣沒有有效辦法追究相關人的責任。雖說在決策審批過程中充斥著領導意志,但要知道領導貫徹意志都是“講藝術”的,通常不會有違背既定法律程序的情況發生,自會有“富有領悟能力”的人一起來實現領導意志。對待這樣的“聰明人”,追責的辦法十分有限。從根本上說,原因還在于對權力的限制不夠,特別是“一把手”的權力,以及由此導致的對權力的依附關系——有太多的人和事在權力面前折了腰。 面對形形色色的“奇怪建筑”,或許目前最有力的武器就是公眾的評判。只要公眾不買賬,即使官方如何宣傳,這樣的建筑也不可能成為讓人驕傲的“城市地標”。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健全和完善決策和審批程序,讓更多遠離利益的人參與到決策過程中,保證決策真正代表最大多數人的意見。 |
相關閱讀: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