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絡侵權亂象叢生、專家學者千呼萬喚的背景下,最高法相關司法解釋經歷了漫長的“樓梯響”,終于“人”下來。在法律人看來,《規定》有利于于保護公民隱私、重塑法制環境。而在不少“正義凜然”的網友眼里,約束“人肉搜索”,意味著對于網絡間的當街虐老、異性騷擾、警車私用等“案件”當事人再也不能“一扒到底”,再也不能穿上“道德網警”的外衣恣意玩耍了。 確實,《規定》對于“人肉搜索”的最大態度就是注重“度”,設置了“個人隱私”這條紅線,以此明確打擊范圍,規范網絡搜索、曝光的行為,達到引導界定、激濁揚清的效果。更為重要的是,《規定》對于自媒體時代的大V轉發、水軍刪帖、網民與網站的連帶責任等方面做了許多與時俱進的細致規定,對于此領域的違法行為和不良現象進行了“定點清除”,提高了司法解釋的針對性和威懾力。 但其他領域,法條細致地規定與涵蓋顯得有些顧此失彼,對于一些長期爭議的領域并沒有進行明確說明和細致規定,仍有進一步明確規范的必要。如,《規定》明確了關于轉帖、刪帖的違法情形,而對于蓄意詆毀、曝光個人隱私的“有組織”持續頂帖并沒有納入懲治范圍。其實,不少隱私侵權行為都是在知名論壇、網站通過頂帖置頂、求得關注的效果,其廣而告之的效果也不亞于大V或水軍轉發。再如,關于“隱私”的紅線界定,對于一般人與名人來講,并不相同。實際上,許多名人的家人狀況、聚會交友甚至戀情等都屬于個人隱私,也是網上高度吸晴、頻繁爆料轉發的熱帖。對于此類案件,如果當事人提起侵權訴訟,如何界定是否屬于隱私范疇? 以上這些方面,需要司法解釋不斷厘清、持續跟進。這不僅有利于對網絡侵權行為“精確打擊”,更有利于提高法律懲治力度,提高執行力和公信力。當然,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面對紛繁蕪雜的法律環境,相關立法的完善免不了要“摸著石頭”過河、穩步前進。所以,在施行過程中更要聽取意見建議,緊盯法律事實,且行且完善。 |
相關閱讀:
- [ 10-10]“人肉”有風險,“轉發”須謹慎
- [ 09-16]別再讓人肉搜索誤傷權利
- [ 09-10]侮辱罪兜不住“人肉”的法律底線
- [ 07-20]本無“坑爹”事,“人肉”何太急
- [ 07-16]“人肉搜索”將“坑爹女”事件導入尷尬
- [ 06-13]人肉砸墓碑的少年缺乏人性的寬容
- [ 02-24]對“人肉搜索”堅決說不
- [ 02-20]人肉搜索之下,誰來保護我們的隱私?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