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手機騰訊網,對17670人進行的一項在線民調結果顯示,僅35.5%的受訪者表示平時有運動的習慣。調查揭示,公眾在日常健身運動中遇到的最主要的三大困難依次是“沒有場地”(47.9%)、“沒有時間”(14.0%)與“費用太高”(12.9%)。具體而言,87.7%的受訪者直言身邊沒有免費的運動場地。(8月7日《中國青年報》) 這種現狀肯定還要持續N年。因為幾乎每個地方都存在無免費場地健身的事實,只是輕重程度不同而已。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不是地方主政者不知道民眾想健身,地方不需要建設公眾健身場地,而是在有的執政者看來,民眾健身場地是“奢侈品”,暫時“消費不起”,只能等到時機成熟了再說。 在地方執政者而言,他們首先關注的是GDP。雖然,中央已明確提出“不唯GDP論英雄”,但并沒有說“不要GDP”。地方不少主政者是這樣理解的,其具體執政起來,也是這樣做的。尤其在中西部地區,有的市縣的主政者就認為,發展仍然落后地區的重中之重,得暗中使勁較量GDP增速。至于全民健身的責任,恐早被拋到九霄云外了。 其次,對于地方有的主政者而言,土地財政是個“法寶”。有的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幾乎占了“半壁江山”,離開它,地方財政非常窘迫。那么,用什么辦法能夠讓土地財政可以持續下去呢?那就是大搞城鎮化,大拆大建搞得風生水起城市建了拆、拆了建,一直不停的玩“搭積木游戲”,使房地產開發跟著政府轉。 讓土地不斷升值、房價越炒越高,土地財政即可生生不息。但是,如果把土地建成民眾健身場地,不但政府要投入一大筆錢,而且,沒有房地產開發商跟著轉,土地財政玩不轉,所以,除非地方政府的錢多得用不完了,有的地方主政者是不會輕易考慮建健身場地的。 再者,不建民眾的免費健身場地并不影響地方政府的“體育GDP”。地方政府要“體育GDP”,主要依靠“舉國體制”,花巨資培養體育競賽選手,走專業化培養模式,體質“體育強省”“體育強市”“體育強縣”的地位。但是,民眾的體質如何,有沒有健身場地,并不在有考慮范圍之內。 即使要修建體育場地,也是為了舉辦運動會的需要,而且投資模式是商業化的,或以土地換取投資商開發體育場館,事后歸投資商管理。對于體育場館的維護,政府不投一分錢,全憑投資商以收費方式來運營。既然體育場館實行的是有償服務,民眾當然消費不起。 因此,八成受訪者直言健身無免費場地,這既反映了政府為民眾提供的健身公共產品嚴重不足的實情,也道出了由“體育強國”走現“體育大國”的事實尷尬。而且,這種現狀并非一時能夠解決,但是,對此不能付之一笑,漠然視之。 |
相關閱讀:
- [ 07-16]從大媽“轉行”暴走反思城市健身觀
- [ 07-11]大媽舞變暴走擾民不改行不通
- [ 05-29]學生“體弱”癥,高考來“健身”?
- [ 05-27]我們需要那么多馬拉松嗎
- [ 04-08]莫讓健身成為長假專利
- [ 04-01]不能坐視以噪易噪的冤冤相報
- [ 01-26]全民健身和廣場舞找到“最大公約數”
- [ 10-30]壓的是健身器材 漠視的是民生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