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專業網站“丁香園”提供的調查數據顯示,近六成的醫生明確表示會阻止子女繼續從事醫務行業,部分醫生自己也萌生退意。 由于自己對醫生職業不滿意,進而力阻子女從醫,在一些醫生那里已成為一種理性選擇。“近八成醫生不愿子女學醫”、“近半醫生不愿意繼續從醫”之類的調查結果,此前也曾見諸媒體,對這類調查結果的解讀,與這次輿論對“六成醫生力阻子女學醫”、“部分醫生萌生退意”的解讀也大體相同。究其原因,也不外乎是收入與付出嚴重不符、職業榮譽感降低、工作中存在人身風險等現實問題,讓一些醫生“寒了心”。總體而言,中國醫生的勞動價格長期低于實際價值,這對激發醫務人員的積極性、責任感是十分不利的。 與其他一些職業一樣,醫生最看重并直接影響其從業意愿的因素之一是薪酬待遇。按照人力資本投入與產出對等的原則和勞動者勞動與回報對等的原則,一個人為了當醫生,比社會上多數行業的從業者進行了更高的人力資本投入,在成為醫生之后,又比多數行業的從業者付出了更復雜的勞動,因此,醫生理當比多數行業的從業者獲得更高的報酬。然而在現實中,醫生的收入在社會上并不具有優勢,在有些地方,醫生的收入甚至低于社會平均水平,在薪酬成為行業社會評價最重要指標之一的當下,不少醫生明確表示“對薪酬不滿意”,有關部門及決策者不但應當予以理解,而且需要引起足夠的重視與反思。 其次,醫生是懸壺濟世、救死扶傷的崇高職業,這要求醫生應當比其他普通職業具有更高的奉獻精神、職業榮譽和道德自覺。在這里,起關鍵作用的是醫生的自我評價,而醫生的自我評價,一方面取決于其接受醫學教育和從醫以來的職業榮譽感和道德使命感的培養,另一方面,也取決于社會對醫生行業的評價——如果整個社會充斥著對醫生行業的不信任感、敵對情緒和妖魔化傾向,很難想象醫生能夠長期“忍辱負重”,以最高標準堅持道德自律和職業操守。當前,社會亟須建立對醫生行業的客觀認知和正面評價體系,這對構建正常、和諧的醫患關系尤為重要。 醫生的自我評價和社會對醫生行業的評價存在著相互影響、互為強化的機制,改善醫生的執業環境,提高醫生的職業地位,也有一個“醫生自我改善”和“社會改善”相互影響、互為強化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對醫療衛生事業的投入,使醫生能享有與其人力資本投入和所付出勞動相稱的薪酬待遇,公安、衛生行政等職能部門需要加大力量投入,維護醫院診療秩序和公共治安環境,保障醫生的執業權利和人身權利。另一方面,醫生應當堅守職業道德,旗幟鮮明地凸顯奉獻精神,精益求精鉆研業務,不斷提高醫療水平,為患者提供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才能形成“醫生自我改善”和“社會改善”互為促進、同步提升的良性循環。 “六成醫生力阻子女學醫”警示我們,進一步深化醫改,改善社會對醫務人員的認知,改善醫生的執業環境及生存狀態,已是刻不容緩。 周地(北京 編輯) |
相關閱讀:
- [ 07-22]何必強求“醫二代”
- [ 07-11]厘清胎死責任切忌情緒化表達
- [ 07-03]別急著否定鋼琴進醫院
- [ 07-01]“2.4分鐘看1個病人”問題不全在醫生
- [ 07-01]“用心靈感受對方疾苦”
- [ 06-30]醫院勇于擔當 更需制度“點贊”
- [ 06-25]“32小時手術”能否消弭醫患隔閡
- [ 06-12]以醫院分級治療給醫患關系“減負”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