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微信和微博里,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的人們時不時曬藍天白云、曬朝陽夕陽。于是,有媒體專門就此采訪專家,解釋近段時間藍天為何更多。專家表示,空氣質量受到氣象條件和污染源排放的雙重影響,無論南方北方,夏季大氣污染物擴散條件都比秋冬季節要好。污染物排放有所減少,再加上氣象條件改善,因此多個地區6月以來頻現“藍天”。(6月29日《人民日報》) 過去,霧霾多了是新聞,如今藍天多了也成了新聞,甚至有報紙整版刊登藍天照片。藍天似乎成了一種“奢侈品”。如若放在20年前甚至5年前,相信多數人都會覺得很荒誕。 我們不妨先看一組環保部公布的數據,“2013年,全國平均霧霾天數為52年來之最,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蘇等13地均創下歷史紀錄,特別是京津冀地區13座城市空氣達標的天數不到四成。”我們的城市何以落到如此糟糕的地步?空氣污染何以積重難返? 毋庸諱言,天氣因素只是不利于空氣中的污染物消散,真正的根源還是污染排放過多。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中心6月26日發布的《中國生態城市建設發展報告(2014)》指出,2012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為36.2億噸標煤,消耗了全世界20%的能源,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也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多年來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催生了一大批高污染、高排放的企業。一些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只看重眼前的經濟高增長,不惜以犧牲環境為代價。 “霧霾鎖城”已成殘酷現實,此時要做的是放眼未來,思考如何重現藍天?霧霾最嚴重時,網友調侃,治霾只能“靠天吃飯”“一切隨風”。而嚴肅起來提建設性意見,專家、學者、工程師都曾建言獻策,也多是老生常談。所有的方法歸納起來無非兩方面,一是自下而上地增進環保意識,二是自上而下采取環境治理舉措。 自下而上,是要讓每一個社會公民都成為保護環境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既是環境的消費者,也是環境成本的支付者。要盡可能消除某些人在治理污染中“搭便車”心理,強化公民的環保意識,正視保護環境所需承擔的責任和成本,使綠色出行、低碳生活成為社會共識。同時,要倡導公民共同監督環境違法者,形成抨擊污染的輿論環境,讓污染環境者在社會語境中被孤立和弱化。 自上而下,是政府要制定有傾向性的政策,重新審視產業結構,淘汰污染大、耗能高的產業,作出更合理的結構調整,如逐步減少火電數量,加大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其次,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尤其是環境保護法制建設,加大污染環境的處罰力度,對企業實施環境污染的“一票否決制”。最后,大力發展公共交通,使用交通補貼等杠桿促使人們更多地選擇綠色出行,減少人均排放量。 重現藍天是一項全民系統工程,也是一場“持久戰”,需要政府、企業和每一位公民都參與其中。唯有各方都積極行動起來,方能讓藍天不再是新聞,也方能讓活在藍天下的我們“忘”了藍天。 |
相關閱讀:
- [ 06-03]“麥茬限高”是用權力霧霾吹環境霧霾
- [ 04-16]應對霧霾需要“整體性治理”
- [ 04-10]讓霧霾早日散去 你我都需努力
- [ 04-02]霧霾圍京或許是個好消息
- [ 03-19]怎樣借鑒應對霧霾的“巴黎經驗”?
- [ 03-17]“首張霧霾罰單”開出后的公共期待
- [ 03-14]李克強“向霧霾宣戰”中的民生情懷
- [ 03-13]別讓霧霾職業保護機制只“聽上去很美”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