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內容的新聞報道,將永遠存在。作為傳播介質的紙張,可能發生變化。“報”不是因“紙”而生,也不會因“紙”而歇。 新聞人,無論是報人、廣播人、電視人,還是網絡人,做出最優秀的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任務。成功的傳播者,一定既是優秀內容的創造者,也是善于利用新型傳播介質的高超融合者” 報紙的生死問題,新聞界已經熱議多年。去年歲末上海報業集團成立之后,決定停辦新聞晚報。全國報界感同身受,報紙的生死問題終于由議論變為現實,由外國進入中國。雖然停辦新聞晚報只是一個報業集團避免內部競爭的決定。 其實,報紙之為物,可以一拆為二:報與紙。報即新聞報道,是內容;紙即承載內容的介質,是渠道。不管傳播技術如何發展,傳播介質——渠道如何變化,報,即新聞報道的內容將永遠存在,永遠需要。而紙,即傳播介質、傳播渠道,則一直隨著技術的進步而變化。 人類社會的發展史,也是傳播技術的進步史。而每一次傳播技術的進步,都深刻地影響著、甚至極大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方式。 結繩記事太過久遠,如何影響人類社會已經難以尋跡。 目前有實物可考的最早傳播介質,當推甲骨。用甲骨記文,徹底改變了口口相傳的傳播內容易變性和傳播范圍狹小性。甲骨文改變人類社會的深度和廣度,可能是今人難以想象的。 此后,竹簡記書、紙張發明,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乃至于電波、視頻、激光照排、網絡傳播等等,傳播介質或者說傳播渠道,不斷推陳出新,或者新舊并存,但是傳播的內容,特別是優秀的內容,卻一仍其舊,永遠流傳。如孔夫子的《論語》,最早記于竹簡,但是即使在網絡時代,論語仍然一字不改,照樣流行,甚至解讀論語,都成了一門時髦的學問。 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新聞報道已經成為不可或缺的一種文化必需品。至于承載新聞報道的介質是紙張、是電波、是視頻,還是網絡,可以另論。比如竹簡,雖然承載過中華文明的經典《論語》,但是今天人們已經不可能拿著竹簡去閱讀了,除非作為工藝品去欣賞。同樣,線裝書也已經成為一種帶有藝術品性質的存在,不再是承載內容的常規介質。 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觀察,作為內容的新聞報道,將永遠存在。作為傳播介質的紙張,可能發生變化。“報”不是因“紙”而生,也不會因“紙”而歇。隨著社會分工的越來越細化、社會聯系的越來越緊密、社會文明的越來越進步,人類社會對新聞報道的內容需求會越來越強烈。 即使是最新的傳播介質,網絡,也有固定終端與移動終端之分,移動終端還有手機與以iPad為代表的平板機之不同。傳播形式則有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客戶端等等。技術發展的趨勢表明,傳播介質和傳播形式的創新更迭正方興未艾,突飛猛進,將永無止境。 與此相應的另一個問題,新聞傳播業是內容為王,還是渠道為王。 一些相信新媒體萬能的人,主張內容為王已經過時,渠道為王正當其時。 從傳播的角度講,內容永遠是第一位,渠道是為內容服務的。傳播技術的創新,有利于把內容傳播得更快、更廣、更遠。傳播技術發展史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但是,最新最佳的傳播渠道,都只是決定如何把內容傳播出去,而渠道中流的是清泉、是濁水還是污水,則是由水質——內容決定的。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渠道可以是金,內容永遠為王。 網絡的優勢是傳播速度快、容量大、互動強、鏈接廣。但是,優勢其實也可能是劣勢。傳播快使得真假混雜,泥沙俱下;容量大使得人們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精力去尋找自己真正需要的信息;強大的互動性則使信息的確定性難以存在,對信息的分析解讀矛盾雜亂。這就需要職業新聞人對信息進行選擇、核實和解讀。選擇社會廣泛關注或者應該關注而尚未關注的信息,這就是進行議程設置。核實信息的真假,以建立網絡時代極其稀缺的公信力。解讀信息內在的、背后的、隱含的意味,這就是進行輿論引導。這種選擇、核實和解讀的工作,任何個人都難以勝任,需要專業的團隊才能承擔。誰的選擇能夠得到廣大受眾的認可,誰的核實能夠做到準確無誤,誰的解讀能夠讓受眾析疑解惑,誰就能夠在媒體競爭中站穩腳跟,即使是面對新媒體的沖擊,也無生存發展之憂。 新聞人,無論是報人、廣播人、電視人,還是網絡人,做出最優秀的內容,永遠是第一位的任務。至于利用什么介質來傳播,是紙張、電波、視頻,還是網絡,可以采取拿來主義,什么好使用什么。第一個使用新介質的是勇敢者,但不一定是成功者。成功的傳播者,一定既是優秀內容的創造者,也是善于利用新型傳播介質的高超融合者。 |
相關閱讀:
- [ 04-15]媒體揭露腐敗現象算啥“能量”?
- [ 04-15]打擊新聞敲詐呼喚強化媒體“自律”
- [ 04-09]新媒體與公共外交:運用好民間的聲音
- [ 04-04]打一場硬仗 樹媒體公信
- [ 04-02]鬼谷子對媒體的三個忠告
- [ 04-01]“周一見”:公眾人物的私生活和媒體的邊界
- [ 03-31]文章的自媒體公關管用嗎?
- [ 03-28]勿讓媒體成為“貪官”掙扎的避風港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