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員讀博士“圖虛名,招實禍。真想建議中組部把這些博士招來考一下。好幾個貪官都是博士。我抨擊不學無術、注水的博士”。日前,全國政協委員孟學農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的一番話引起人們注意。梳理公開資料發現,十八大以來,副廳(局)級以上落馬官員超60人。其中,博士學歷官員至少12人,約占落馬官員的五分之一。 為什么那么多博士官員成了貪官?其實,獲得博士學位并不能降低官員貪腐的幾率,官員貪腐不是靠提高其覺悟和學識就能遏制的。針對這種官員讀博現象,有人提出要禁止官員攻讀博士,這顯然是“以毒攻毒”——讀書是每個公民的權利,官員讀博的權利不能剝奪,治理官員讀博亂象,關鍵在約束權力,以及在大學建立現代學校制度。 目前部分官員獲得博士學位的過程是通過權學交易,這就涉及腐敗,而且是官場和教育的雙重腐敗。嚴格說來,官員動用手中的權力,調配政府資源給學校、導師,就是違規的。而學校、導師降低錄取和培養標準,也背離教育和學術操守。但現在的資源配置,以行政為主導,給了官員調配資源的空間,學校和教授為了獲得資源,要“跑部錢進”,現在有官員有讀博的需求,由此可建立起和官員的溝通管道,學校、教授何樂而不為?而目前大學的治理模式,也給學校、教授拿學校的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去與官員交換,創造了便利條件。有意思的是,往往這種十分明顯的利益輸送,還被渲染為學校愛才、官員勤奮加以宣傳。 改革教育資源和學術資源的配置方式和學校內部的治理模式,十分緊迫。在教育經費投入方面,應該建立國家或地方教育撥款委員會,負責教育撥款預算,監督政府部門撥款,而不是把撥款權全部掌握在行政領導手中;在科研經費配置方面,應打破現行的行政主導方式,實行學術管理和評價,把課題經費給最有能力做出研究的學者,而不是和領導關系緊密、有資源可以交換的“學者”;在學校教育事務和學術事務管理中,要推進政學分開,不能用行政干預招生、培養、學位授予,要對所有受教育者實行一視同仁的教育標準和學術標準。 對于上述改革,我國社會已經形成共識,相關改革已寫進國家的綱領性文件,但如何啟動改革,目前似乎一籌莫展。在筆者看來,任何一起官員博士的利益輸送案件,都可以作為啟動改革的契機,近年來,針對貪腐官員的讀博經歷,媒體多有報道,個中的利益輸送細節也很清楚,但遺憾的是,就是被曝光,也沒有人去追查這背后的利益輸送,哪怕官員事發,也鮮有學校、教授被追責。進一步說,從官員和學校搞利益輸送讀博時,官員和相關學校就事發了,但這非但沒有事發,而是官員進一步發跡,用博士學位裝點門面,學校也因搞定各方關系,而獲得“快速發展”,以至于現在出現一種對高官低學歷點贊的民間情緒,其“潛臺詞”是,高官動用權力搞一頂博士帽太容易了。這是對官場和學術何等的諷刺。 冰啟(上海 學者) |
相關閱讀:
- [ 01-17]保障學博士遇就業歧視,悲哀
- [ 12-24]月嫂工資超博士何必驚奇
- [ 12-06]林志穎變身“林博士”是一步昏棋
- [ 11-29]博士街頭擺攤是殘疾人就業的一道警鐘
- [ 11-29]殘疾博士何必吊在科研這棵“歪脖樹”上?
- [ 11-27]博士有殘疾 科研更畸形
- [ 11-12]擠擠50萬博士帽的學術水分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