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去哪兒”系列評論之二 去北上廣還是去中小城市?昨日,“大學生去哪兒”系列評論第一論,圍繞大城市與中小城市資源配置失衡的深層次矛盾展開。評論推出后引起熱烈反響,不少讀者紛紛“跟帖”與本報互動。 而除了資源配置問題外,就業難之所以出現,與高等教育的自身結構以及“市場導向”的缺失不無關系。今天,“大學生去哪兒”系列評論的第二論,將探討一個理想的高等教育結構,在這座“金字塔”中既該制造“大師”,也得產出“螺絲釘”。 ——編者 “就業難”是大學畢業生們撓頭的事,“招工難”是掛在用工企業嘴上的話,矛盾如此尖銳,現實如此反諷。先說這“招工難”,據北京人才開發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市場人才缺口呈“啞鈴型”,高端的是管理及技術人才,低端的是服務業人員和一線工人,而求職的大學畢業生多半屬于“中間段”,高不成低不就,兩頭不到岸,一些拖著拖著就成了“必剩客”。 一位日語系畢業生,已經找了大半年工作了,還沒有著落,她說,有的企業很需要日語人才,但都是實用型的,而大學日語系,只是教會了學生一門語言,應用能力還不如日語短訓班。能力不足不妨慢慢打磨,就怕心態壞了,大學生的架子端上去下不來,哪怕許多服務行業工資比大學本科生還高出一截,他們也不愿意屈尊紆貴,寧愿“啃老”。 “產品”不好賣,不能怨“顧客”,“工廠”也有責任。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制造商”難辭其咎。一些高校在專業設置上,要么閉門造車,無視市場需求,一味追求“高大全”——高檔次、大專業、全譜系,無論全國重點,還是地方院校,“語言”、“管理”、“金融”、“計算機”等“通吃”專業遍地開花,地位堪比粵菜中的雞鵝;要么盲目跟風,唯市場馬首是瞻,什么專業時下熱銷,就上什么專業,“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要么削尖腦袋升格,專科升本科、學院升大學、地方院校升省級院校……可惜,廟還是那座廟,和尚還是那些和尚,戴頂“大帽子”也未必能成為“高富帥”。 一個較為理想的高等教育結構應該是“金字塔”型:“塔尖”為少部分人準備著,培養具有遠大眼光、通融識見、博雅精神和優美情感的“高精尖”人才,也就是“大師”和各類精英。“塔基”則向社會所有人開放,進行基礎教育、職業教育、短期教育,為社會大機器生產各類“螺絲釘”,或者說“經濟適用型人才”。現在的問題是,許多大學既沒能力、心思培養“大師”,對“螺絲釘”制造更沒興趣。大學數年,學術錢也交了,時間也浪費了,到頭來也沒有一技傍身,畢業后像鴨子一樣被趕到市場,加入“就業難”大軍。一些不甘于過“女生追韓劇,男生打游戲”日子的學生,只有馬不停蹄地考研、考各種證。證到手了,一樣眼高手低,就業不易。 大學要“接地氣”,畢業生才能“有生氣”,就業難的“魔咒”才能解開。專業設置上,哪怕是綜合性大學,也要有“顧客就是上帝”的意識,多聽聽“顧客”所思所想。要是自己聽不到,就向專業咨詢機構購買相關服務。教育結構上,縮小“塔尖”,夯實“塔基”,拉大兩者距離,增大職業教育比例。尤其是地方院校,與其成天做“高大上”的白日夢,不如華麗轉身,以過硬的職業教育特色興校。政策引導上,要“清淤疏浚”、“放水養魚”——開放職業教育市場,采取多種形式辦學,鼓勵各類資金主體進入,才能攪動“一池春水”。 天生我才必有用,“大用”還是“小用”就要看教育,教育還是要把學生就業當作重要價值觀。 |
相關閱讀:
- [ 02-19]年輕人堅守北上廣其實是在“死磕”公平與夢想
- [ 02-19]中青報:堅守北上廣其實是在“死磕”公平與夢想
- [ 02-19]“無根”的困惑:80后90后仍愛北上廣
- [ 02-18]高房價成北漂離京主因 “逃離”者多在當地已購房
- [ 02-14]“二線城市”真的熱了嗎
- [ 02-14]“六成大學生逃離北上廣”不可信
- [ 02-13]"逃離"或"逃回"北上廣,都浸透著憂傷
- [ 02-12]鼓勵大學生基層建功立業與“逃回”北上廣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