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潛規則的點名批評,直接明了、認真求實,既能震懾官員,也能贏得公眾信任,可謂一舉多得。 不再是模棱兩可的“某某”,也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數據,而是職務、姓名、事由一應俱全。近日,中央紀委通報10起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典型問題,點名批評的方式,產生了“強震效應”。想必,經過人民日報、中央電視臺等地方官員最看重的媒體轉載轉播,在涉事官員所在地造成的震動,應該更為巨大。 因為長期形成的積弊,官員被批評、尤其是公開批評之時,往往是不點名批評甚至“大而化之”的批評,表面上是“照顧面子”,實際效果卻是“好好先生”們把批評虛化了,對公眾而言更是霧里看花,談不上知情,更難言參與、表達和監督。而作風建設,目的是要通過整肅官員的行為,重建與群眾的密切聯系,破除潛規則的點名批評,直接明了、認真求實,既能震懾官員,也能贏得公眾信任,可謂一舉多得。 從去年12月4日出臺以來,八項規定實施已超過一年。又逢元旦春節將至,正是關鍵的時間節點。改作風能否實效變長效,這是一個節骨眼。此次點名批評違規者,可謂“響鼓也要重槌敲”,正釋放出強烈的信號:八項規定不會過時,改作風將會持續開展下去。敏銳的觀察者或許會注意到,在八項規定出臺之初,媒體會將這一詞匯加上引號,而現在,引號已經悄然去除。這樣一個用法上的改變,或許也正折射出,八項規定將成為一個長期詞匯,進入中國的政治語匯。 這背后的考慮,或許遠不是管住“舌尖上的腐敗”那么簡單。實際上,作風本身就居于現代政治理念的核心位置。一方面,作風關乎行政效能,試看此次通報的10起典型問題,無論是鋪張浪費辦比賽、公款吃喝釀成死傷,還是辦婚宴收取禮金,背后都是隱性的行政成本,無疑會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更重要的是,作風的問題,本質上是權力不知行止的問題,管住作風也就是限制權力、規范權力,這正與“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精神相通。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八項規定執行得如何,決定著政治領域全面深化改革的進展。 從反腐敗不斷闖關,到抓作風踏石留印,雖有“以治標為治本贏得時間”之說,但中央紀委的種種行動,已經宣示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的能力和決心。三中全會落幕不久,2014更被認為是“全面深化改革元年”。希望,不僅僅是八項規定、作風建設與反腐倡廉持續下去并不斷走向深入,也有更大范圍、更多領域的改革行動、踏實舉措“響鼓也要重槌敲”。如此,方能不負歷史使命,不負人民期待。 |
相關閱讀:
- [ 12-18]全國“掃黃打非”辦通報一批假記者重點案件
- [ 12-18]中紀委通報顯新意,落實更需徹底
- [ 12-18]中紀委點名通報:副省級干部致陪酒人死亡被降級
- [ 12-18]“點名通報”,反腐不留死角
- [ 12-14]國家煤監局就新疆昌吉煤礦事故發出警示通報
- [ 12-14]農業部通報整風反面教材:官員花3萬購辦公家具
- [ 12-13]煤監局通報新疆昌吉煤礦事故:違規違章生產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發給好友 【字號 大 中 小】 |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移動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證號:1310572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閩)字第085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 (署)網出證(閩)字第018號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閩B2-20100029 互聯網藥品信息服務(閩)-經營性-2015-0001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東南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舉報郵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聞道德委舉報電話:0591-87275327